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雖然政府部門和運輸單位已就今年的五一假期所預期的高密集跨境人流作出預案,然而羅湖和福田/落馬洲口岸仍然被跨境人潮逼爆。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大背景下,兩地節假日旅客跨境「大遷徙」是預期之內的,然而關口擁堵的情況卻暴露了兩地通關機制的滯後性,亦折射出行政協調與技術應用的持續優化的潛力。

內地與香港之間愈來愈多的人員交流是可喜的現象。面對可以預期的、遠超處理承載量的人流,兩地雖然沒法在一時三刻為口岸和鐵路等基建擴容,但雙方的「工具箱」內卻有高科技和行政協調兩款利器,持份者可以用得更好更精。在智能年代,通過智慧協作,從傳統的「事後應急」模式向「動態感知—智能決策—協同執行」全鏈條模式轉向,方能從根源上破解人潮高峰擁堵的困局。

全鏈條實現智能疏導

收集實時的地理空間大數據是做好動態感知、動態監測和協助決策的重要一環,此方案高度適配各交通工具、口岸和旅客行為數據等「神經元」,以實現實時數據互通。作為旅客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廣深港高鐵每日運營百多趟列車,香港西九龍站與內地12306網站可實時共享票務數據,例如車次、座位售賣率、旅客身份證信息,結合AI算法預測各時段出入境人流。例如,若某日深圳北站至西九龍站的車票售罄率達90%,系統可提前觸發預警,通知口岸增開通道疏通過關人潮。

相較於高鐵客流量的高預測性,高速公路的流量相對難估計。但藉着在廣東省各主要高速公路和口岸周邊路段部署的AI攝像頭,可實時識別車流密度和異常事件,並通過5G網絡同步至兩地交通指揮中心。在口岸內也應用好各類人流追蹤技術,如熱力追蹤攝像頭,以及AI客流統計系統,實時捕捉各通道排隊長度、人員停留時間,數據可通過API接口直接連通香港入境處,反之亦然。

在面對旅客方面,精準推送實時訊息最為重要。例如推動粵港深等政務小程序實現通關實況更新、停車位預約等功能,並整合兩地口岸數據,提供「最優通關組合方案」,建議旅客選擇夜間經個別口岸出入境。

面對運輸服務單位,應以實時數據推動運力的彈性調配。高鐵方面,除了按預計人流預先加密班次和實時動態調整西九龍站至福田站的短途班次,亦可考慮在12306網站推出「非高峰時段車票優惠」,引導旅客選擇非高峰時段出行。

機制對接打通壁壘

智慧行政協調是實現上述工作的基礎,粵港兩地的持份者需要以數據互通和政策協同,破解行政壁壘、實現聯合行動。雙方通過法律賦予的權力,在合規的框架下,將口岸人流量、交通擁堵指數等非敏感數據納入豁免範圍,通過API接口實現港深兩地乃至粵港兩地的實時交換。同時建立全自動化人流預報平台,在港深邊境設立數據聯動指揮中心,當任何一口岸客流超閾值時,自動觸發雙方預案,如同步延長關口開放時間、啟動合作檢查模式和加密港深兩地鐵路班次等。

通過技術賦能,把人潮治理從「經驗驅動」轉向「算法驅動」。兩地應組織科技企業,利用歷史客流數據訓練時間序列模型,結合等多項變量,降低預測誤差率,力爭建立更精準的預測模型、設計出不同情景下的方案,為兩地提供決策依據,實現以旅客體驗為中心的人潮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