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專欄談到,「香港文學散步」活動使傳統文學教育與體驗式學習結合,讓學生更能體會文學作品的內蘊。與此同時,有本地院校嘗試在此基礎之上,將「服務學習」的理念融入其中,希望為這個已累積數十年經驗的文學活動,賦予嶄新元素。
所謂「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教學法。它強調課堂除了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外,同時兼顧培育學生的同理心、溝通技巧與公民責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服務學習」與一般課餘的社區服務不同,它是希望學生能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直接應用於解決社區問題。
因此,「服務學習」的教學內容需與服務項目相互結合,學生透過社區服務,實踐所學,應對社區需要,從而使大學與社區建立合作關係,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近年主題旅遊越趨流行,社會對本地深度旅遊的行程需求日殷。但在現有的本地旅遊中,以香港文學為主題的行程不大常見。
事實上,香港文學有着豐富的地區特色,也見證着香港的變遷及不同年代的世態人情。因此,有院校近年嘗試與香港地區文化團體合作,構思公眾導賞團,讓文學走入社區,令大眾也能了解香港文學的特色與傳統。在服務教學過程中,老師須就服務內容為學生提供相應培訓。學生則需自主策劃導賞團的行程、主題、講解、交通方式,以及所需時間等。在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後,學生需實踐其方案,並以影片記錄活動過程,以作日後檢討。
在完成服務後,學生須填寫大學專為「服務學習」設計的成果測量量表,以評估學習成效。從過往的量表結果得知,「服務學習」對於學生的「知識應用」「創意解難能力」「對社區理解」以及「對別人關懷與尊重」等多方面均有顯著提升。不少教育研究也指出,「服務學習」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個人成長均有相當增益,有助學生全人發展。
近年香港不少大學均着力發展「服務學習」,其中教學成效雖然顯著,但也面對不少困難與挑戰。例如,大學課時有限,學生如何在正規課時以外調撥時間及資源參與服務?
此外,「服務學習」涉及不少行政程序、文書作業,此也為教師帶來額外的工作負擔。「服務學習」在香港不少院校仍屬起步階段,但對比傳統教學,「服務學習」能帶給學生獨特的體驗,並得到更全面、實用的培訓。在可見將來,它將成為本地教育的一大趨勢。
●林永堅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