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現時若動物出現疑似新冠病毒、禽流感或非洲豬瘟等傳染病,均會把動物樣本送往香港特區政府獸醫化驗科進行診斷測試。位於上水的漁護署大龍獸醫化驗所,是目前全港唯一政府獸醫化驗所,設有6個化驗室及1個解剖室,負責檢測人畜共通傳染病、監測常規動物疾病、監測抗菌素耐藥性,以及調查獸醫病理學四大範疇。漁護署指出,該化驗所每年平均進行30萬次測試,承擔着保障動物健康、維護公共衞生安全及促進動物相關商貿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使命。
漁護署獸醫師(動物疾病)謝靜雅表示,自新冠疫情後,市民對新型病毒的產生,以及動物攜帶新型病毒且可能跨物種傳播而引發人類感染的情況愈來愈關注,但暫未發現某種動物疾病呈現明顯增多趨勢。
獸醫師難忘解剖熊貓「安安」
謝靜雅表示,最難忘與感慨當年為海洋公園大熊貓「安安」解剖,「當時年邁的『安安』健康狀況堪憂,海洋公園聯繫化驗所希望查出病因。」為免「安安」屍體腐化,當時懷有7個月身孕的謝靜雅親往海洋公園為「安安」進行解剖,終顯示「安安」病因與年齡相關,其體內出現的腫瘤已影響生活質素,園方為其安樂死的決定屬正確。
虐畜案件亦往往令謝靜雅心痛,她透露曾遇到一隻哥基狗屍體,其嘴部被索帶纏住,兩隻眼球掉出,頭顱骨嚴重出血,最終經解剖證實死於腦出血。她強調,並非所有案件都能輕易判斷屬虐畜致死,抑或意外導致,「不少個案的動物,表面上看似是遭受虐待致死,實際卻可能是自然死亡或因照顧不當而導致的意外,因此化驗工作必須嚴謹細緻,避免誤判。」
化驗所不斷引入新設備以提升檢測效率,漁護署獸醫師(獸醫病理)阮柏文介紹,細菌化驗室近年引入「基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飛行時間式質譜儀」可於幾分鐘內快速檢測處理樣本,較需時一兩天才出結果的傳統細菌學檢測方法大幅縮短檢測時間。惟新科技亦存在一定局限性,某些罕見細菌或數據庫尚未記錄的細菌,仍需結合傳統檢測方法進行,「現時會優先使用質譜儀進行檢測,當無法確定菌種時,則會利用傳統檢測方式輔助判斷。」
獲澳洲等認證 服務達世界級
大龍獸醫化驗所自2002年1月開始投入服務,服務對象主要為漁護署、食環署、警務處等政府部門,同時亦向香港註冊獸醫開放。化驗所的60名組成人員分屬獸醫師、科學主任、獸醫科技師三個職系,各司其職。
在專業認證方面,化驗所依據國際標準ISO/IEC 17025:2017,先後獲得澳洲國家測試局協會(NATA)認證和香港實驗所認可計劃(HOKLAS)認證,確保其檢測和診斷服務達到世界標準。
獸類相關檢測與診斷工作中,包括細菌學化驗室、組織化驗室、分子生物學化驗室、血清學實驗室、禽鳥病毒實驗室、哺乳類動物病毒化驗室及解剖室在內的6個化驗室和1個解剖室,各部門分工明確、協作緊密,每年平均進行30萬次測試。單在2023/24年度,共接獲逾7,900宗針對動物、雀鳥和魚類疾病的調查要求,同時對監察禽流感進行逾17萬項化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