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錄心靈的踽踽獨行,與仰望星空一樣愜意。」近日,作家楊道立新書《道法自然》首發儀式在大連市新華書店舉行。作為一部隨筆集,《道法自然》與楊道立之前出版的《道亦有道》《得道則立》一脈相承,既是她對個人生活、社會活動的體悟,也承載其大道至簡、回歸本真的處世哲學。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楊道立坦言,心安讓她愈發曉得「自己的斤両」,凡安靜下來寫,就會進入「道法自然」的享樂境界。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道法自然》以散文和詩歌的形式,記錄了楊道立多年來於社會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思,她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各種現象進行剖析,傳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談及新書創作的突破時,楊道立直言《道亦有道》《得道則立》兩部前作多是專欄文章集錦,受限於報紙篇幅要求,且內容多是以導演的角色來觀察劇目作品。但新作《道法自然》完全是第一人稱,「更多講述的是我和世界的關係、我的某些回憶以及我的觀點闡述。」《道法自然》的筆墨多聚焦於城市文化和生活的觀察。楊道立坦言,書中的觀察和隱喻並非刻意而為,而是自身思維和表述的下意識反應。「比如說對家庭的態度,我反對將家庭按貧富劃分。在我眼中,家庭只能分愛與被愛。因此在表達家庭關係上,我非常強調樸素的人倫關係,也強調生和死、老和弱、小和大的關係。」正如書名一樣,《道法自然》沒有一篇文章是楊道立刻意為出書而作。「我在陪我先生養病的過程中,他為了提升我的情緒價值,常常彈琴來告訴我他活得挺好。他在輪椅上彈琴,我就在讀書和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本書也應運而生。」
放眼世界集百家所長
《道法自然》開篇即提到「捯飭」(修飾、打扮之意)。在身兼國家一級導演、社會活動家的楊道立看來,「開放永遠是『捯飭』的sign」。作為大連國際服裝節總策劃、總導演,她坦言國際服裝節的創意正是來自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為解決兩極分化帶來的社會衝突,號召媒體抓住市民共同熱點。這就啟發了一種思路,如何找到既能吸引最廣大老百姓參與,又能和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方向相契合的題目。香港挑出『選美』這個市民話題,說資本家和鴿子籠居民都能坐在電視機前一起看。那咱們就抓住『服裝』這個大連特色。」用她的話說,創造節日,只有對了人民的心思,才有社會主義優越性。楊道立希望,年輕人能在這本書中感悟到尊重歷史、敬畏文化的思想。她特別強調在文化面前不能玩票,包括創意學的是新加坡還是香港,都要老老實實告訴別人。「像我提出把大連建在花園裏,其實是『偷』新加坡的創意;利用服裝節抓住市民共同熱點,『偷』的是香港的創意。但正是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給了我這個放眼看世界的機會。」楊道立自詡是一個比較「立體」的人。「寫作練習了我的筆頭功夫;導演需要各種文藝理論和藝術實踐的積累,以及對美術、舞蹈、音樂『穩準狠』的綜合闡釋;社會活動讓我知道怎樣用最精粹的內容在思想上點燃別人。落在書上,這些都是經驗磨礪的結果。」
最美不過生生不息
先後出版過十餘本書的楊道立直言,文字壓力對自己來說並不大,也沒有遇到過創作瓶頸。「我要解決的唯一問題,就是內容能否經得起客觀世界的檢驗。」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楊道立在書中的筆觸犀利,卻愈發引人深思。「當分工與責任被絕對地系統化,生命和愛,會成為抽絲剝繭的軀殼。實在沒敢多議論,若說得太細,又未免『惡毒』。其實,頭晚日記,我早已寫了:這裏是中產階級以上的生命最後一公里。有相當合理性,但我永遠不會來。」這是受邀赴蘇州考察內地某頂級康養機構後,楊道立在書中寫下的一個片段。「這一節題目是『最美不過生生不息』。在我看來,無論康養環境多好,走到這裏就意味着已經步入生命的最後一公里,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在她看來,任何死亡都要與生聯繫起來。「我當時開玩笑,如果我是這裏的主人,一定要在園區裏設立幾個產房,讓這裏的老人感受到生生不息。現在大家都在說康養好,但康養一定要從人性、人倫、人格和民族發展的角度出發,不能僅僅從產業出發。康養不能變成奢侈的『集中營』。」除了針砭時弊,楊道立也在書中為家人和朋友着墨頗多。她坦言,以前從不說自己敬佩左宗棠「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的做人信條。「但固有的價值觀,讓我悠長的中年,得到時代所需人才的平台紅利;退休後,隨着成眾的嫉妒消退,我可以率性地、自在地,用『裸體』的精神讓自己站起來,騰挪於多選擇、多施展、多維度的社會舞台,這是一種大福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