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尉瑋)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主辦的「學者講壇」叢書發布暨香港學術出版研討會日前舉行,多位本地知名學者共聚一堂,分享在前沿學術研究之外,如何面對大眾打造系列叢書,吸引讀者共品文化之美。
據了解,香港中和出版公司自2024年開始推出「學者講壇」系列叢書,旨在邀來港澳知名院校優秀中青年學者,將各自專業研究領域以適宜普及閱讀的圖書形式推出,呈現今日學術研究的視野與特色。系列迄今已出版《微觀〈漢書〉:史家筆下的西漢人和事》《魏晉的哀愁:〈世說新語〉中知識階層的困惑與抉擇》與《聲律之舞:詩詞聯創作八講》,新作品亦將陸續推出。
發布會上,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潘銘基、副教授陳煒舜,澳門城市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教授陳岸峰等叢書作者分享了各自作品及研究體會;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凌頌榮,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賴慶芳,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唐睿,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程中山分享了不同領域研究心得;香港資深出版人、歷史學家陳萬雄,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何文匯,香港城市大學原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教授黃坤堯,香港都會大學榮譽教授李學銘則分享了在各自領域研究精進的心得;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董事都基才,香港中和出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陳鳴華等教育出版界嘉賓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在校學生代表出席了活動。
突出本地學者學術能力
研討會上,《微觀〈漢書〉》作者潘銘基用「輕學術」點出自己對叢書的感受。認為這系列作品既帶有學術性,但又並非專門的論文,而是一種傳播學術的方法,將象牙塔內外聯結到了一起。他也提及,在香港致力於發展留學品牌的當下,這套叢書有助於向外展示香港大專院校學者的特點。《聲律之舞》作者陳煒舜亦贊同「輕學術」對於作者的價值。他表示,學者們在研究、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不一定馬上能以論文形式進行總結,如果能夠通過論文以外的寫作形式把這些想法先表達出來,然後進一步發展成熟,就別具意義。《魏晉的哀愁》作者陳岸峰以書面致辭的方式,稱讚叢書讓中青年學者將各擅之學科、受歡迎之授課專題,以適宜普及閱讀的圖書形式推出。他也表示香港學界前輩身體力行,令人敬佩,值得新一代學人傳承接力。唐睿則認為,學術並沒有那麼沉悶,反而可以非常有趣。這系列叢書的出版以「輕學術」的意趣切入,讓他想起早年讀書時透過入門書籍深入中國語言及文化學科學習的快樂。在他看來,叢書更突顯了本地學者的學術能力,切合了政府發展學術中心的方向。香港科研領域人才輩出,人文方面的學術成就亦值得被看見,這是叢書出版的意義之一。
香港資深出版人、歷史學者陳萬雄則分享了自己早年從事出版事業,以及嘗試進行學術研究的經歷,他點出,在文明價值受到科技衝擊的今天,出版可謂是守護文明的最後一道防線。他回顧中國近現代最重要的出版社,皆通過出版著作培養過眾多學者,為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呼籲政府一定要重視出版對於城市的重要作用,「但在香港,出版業地位很低。儘管如此,出版人仍要有所擔當,肩負起文化教育的重任。」他認為「學者講壇」叢書的出版有重要作用,因其聚焦於中青年一代學者,為這一批學者提供了成長為著名學者的平台,「非常有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