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青年專員陳瑞緯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享,今年申請交流、實習資助計劃的機構增多了,而愈來愈多人對局方交流、實習計劃感興趣的理由,一是「口碑」,曾參與過的青年已是最佳佐證,再有是「多元」。目前,民青局資助的交流計劃已覆蓋內地所有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實習計劃則遍布除了南極洲之外的六大洲。馬上又到暑假,他們鼓勵更多青年參與交流和實習,把握機會體驗不同民情文化,更好裝備自己面向未來。
陳瑞緯:體驗各地民情 思考港優勢
為協助青年更好成長,把握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民青局的交流與實習計劃不斷與時俱進,既根據青年的興趣與專業,又結合當下社會的熱點。
梁宏正提到,有一些實習是在北京和上海有關法律的崗位,透過計劃讓青年看到如何利用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思考兩地在法律方面的協作,而近年受青年歡迎的崗位也與中國商用飛機、中醫、金融科技相關。同時,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圍繞這些主題開展的交流活動也很多。
除了展開內地的交流與實習,民青局亦努力為青年發掘海外的交流實習機會,如香港駐海外的經貿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聯合國轄下不同機構位於海外的服務單位等。
梁宏正表示,香港青年是優秀的,包括兩文三語、世界視野、靈活應變能力,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坦言未來重要工作是給年輕人提供不同機會,包括提供海外團,以及從去年開始舉辦的香港青年發展高峰論壇,香港青年與內地和海外的年輕人可以在一個平台上互相了解,深入交流。
被問及交流資助計劃審批的條件,他表示,要確保申請團體信得過、有相當經驗,要有當地政府的支持,行程要以交流元素為主,如到當地的企業,或者普通旅客去不到的地方,譬如到海洋公園,是看公園幕後的運作,令青年學到東西;到海外的活動,最好可以拜訪中國駐當地的大使館,與當地年齡相若的青年交流,從多個方面確保是交流團,並不是觀光團。
陳瑞緯補充,會透過受資助參加活動的年輕人填寫問卷,評估一定成效,了解實習團的運作和內容是否需要調整、受資助機構表現如何,而機構完結後要交很詳細的報告,包括有關開支審計報告等。
陳瑞緯表示,民青局透過不同的計劃,提供更多元的選擇讓香港青年找到想做的工作,想學的東西,最終都是希望幫助香港年輕人發展,希望年輕人多留意今年新一輪的資助計劃,盡量利用暑假去參加不同的交流實習。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民青局會盡量為青年提供更多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