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年輕時,受西洋戲劇的衝擊,編演了幾齣「時裝新劇」,或稱現代戲。對於排演「時裝新劇」,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書有以下的解釋:「我們唱的老戲,都是取材於古代的史實。雖然有些戲的內容是有教育意義的,觀眾看了也能多少起一點作用。可是,如果直接採取現代的時事,編成新劇,看的人豈不更親切有味?」1913年,他根據北京本地的實事新聞,終於編排了第一齣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故事是寫一個良家婦女孟素卿,被婆婆賣進妓院。後來,被當地報社主編彭翼仲公開揭露,引起社會公憤,關閉妓院,制裁惡徒。全劇分為上、下兩本演出,演出後,很受觀眾歡迎。有一次譚鑫培在丹桂茶園演出,梅蘭芳在吉祥茶園演出,兩個戲園都在東安市場,「吉祥」便是以《孽海波瀾》與「丹桂」打對台。結果,「丹桂」的賣座很受影響。梅蘭芳認為,這應該屬於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到「丹桂」那邊去的,大半都是懂戲的「看門道」的觀眾;而「上我那兒來的,那就是看熱鬧的比較多了」。
自從演出《孽海波瀾》以後,梅蘭芳又繼續編排了《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等現代戲。但自此以後,他就再沒有繼續演出這種「時裝新劇」,原因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後,他對「時裝新劇」有了新的看法,他說:「時裝戲表現的是現代故事。演員在台上的動作,應該盡量接近我們日常生活裏的形態,這就不可能像歌舞劇那樣處處使它舞蹈化了。在這個條件之下,京戲演員從小練習的和經常在台上用的那些舞蹈動作,全都學非所用,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勢」。那就是說京劇的程式表演與現代生活不能很好地融合,格格不入,難以發揮。
我一直認為身段、做手是戲曲的特徵,沒有了便不是戲曲;過去十多年,香港出現「時事粵劇」,有違戲曲本體的特徵,帶來的影響十分值得戲曲界人士關注。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