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採購商正在了解徐傑公司的派對服裝。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紫妍 攝

「我們參加廣交會50多年了」「從流花湖館的時候,我們就來做生意了」……廣交會第三期上的玩具外貿企業,不少都是沉浮海外市場數十年的「老江湖」,他們在國際市場波動和時代發展中不斷調整業務,各自淘洗出自己的「長青秘籍」。不過他們也坦言,只要生意一直做,就會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在當下關稅戰掀起的新一輪危與機中,他們將繼續以中國外貿人的韌性與靈活性走下去。

挖掘市場需求 培育設計團隊

主營中高端毛絨玩具出口的江蘇陽光東昇進出口有限公司,今年主要帶來一批取得「GOTS」(全球有機紡織品標準,Global Organic Textile Standard)認證的新產品,希望通過廣交會尋覓海外市場品牌代理。「我們是內地第一家進行這個有機認證的公司。」該公司玩具部進出口總經理謝貽怡介紹,這意味着從有機棉的種植土壤、種子、成品面料、染色等,產品生產的每一道環節都必須是可溯源的,門檻非常高。

高門檻意味着競爭力,謝貽怡說,出海幾十年間,他們培育起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在歐盟、澳洲、美國註冊自有品牌,精準挖掘市場偏好和需求,培育核心設計團隊等,都有助於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主動權。謝貽怡介紹,已經有澳洲、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的客戶在參觀展位後表達了代理合作的意向。

從事玩具外貿30多年,江蘇大東工貿有限公司業務經理俞贇則深刻感受到,全球範圍內的業態正在發生改變,在電商模式、義烏模式興起的影響下,玩具外貿的商業鏈條縮短了,「以前都是當地的進口商從中國集中採買,再分銷給下游客戶。」而現在,下游客戶可以直接對接小廠家進行小批量採買,給傳統的大規模玩具工廠帶來挑戰。不過俞贇表示,到了必須作出改變時,他們也將通過減少設計款式、改變備貨模式等方式進行應對。

「合同已經簽了,節日也馬上到了,到了沒辦法再拖的時候美國客戶還是要接受。」鎮江聯友歷代服飾工藝品有限公司則在小眾賽道站住腳跟,他們在內地主營影視劇及舞台表演服裝設計,並由此衍生出節日派對玩具服裝出口業務,目前歐洲、美國市場約各佔一半。由於這類產品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雖然市場「小眾」但需求比較剛性,該公司總經理徐傑介紹,目前公司每年的出口額基本穩定在四五百萬美金上下,「大概60%以上成交都源於老客戶。」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紫妍、盧靜怡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