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 心
台山籍華僑在抗戰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愛國熱情和犧牲精神。他們不僅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為抗戰勝利立下赫赫戰功,還在抗日戰場直接參戰,特別是空戰,英名傳揚四海。
台山是中國著名的「第一僑鄉」。截至2022年,台山有163萬多華人華僑和港澳同胞,分布在全球五大洲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台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毗鄰香港,地理條件賦予台山人悠久的出海歷史傳統。台山的海口埠是五邑地區最重要的先僑移民通道,被稱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在今天的海口埠入口處,還有碑記記錄海口埠的前世:「海口古埠,建於清朝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時由梅、黎、吳、李、關、阮、黃、江、陳、何等十姓氏謀而共建,稱『十戶墟』……」台山人出洋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距今已有240多年歷史。當時台山人主要是通過水路出海,而海口埠由於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有香港恒興渡、江昌渡來往海口埠至香港、澳門。因此,有不少五邑及周邊地區的先僑是通過海口埠這裏搭乘輪渡到香港,然後再從香港轉道世界各地。
歷史上,台山人經歷四次移民潮,其中第三次移民潮是最大的一次,主要是在鴉片戰爭之後(1842年)到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最早的一批台山人前往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謀生。19世紀中期起,台山人移居美國的數量逐漸增多,特別是在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金礦和1865年太平洋鐵路建設期間,大量台山人前往美國,形成了幾次大的移民高潮。
台山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有兩大特點。第一,絕大多數都是先到香港,再從香港轉往世界各地。香港現有約50萬台山籍人,他們家族大多經歷「台山→廣州→香港→美國」的遷徙路徑,香港是關鍵節點。第二,在北美的人數最多。美國和加拿大是台山僑胞最多的兩個國家,分別有22萬和67萬人。台山華僑在美國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是1865年美國修築太平洋鐵路的主力軍,佔築路工人總數的90%多。美國台山籍華人主要聚居在加州、紐約等大都會城市。他們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群,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在美國社會和文化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台山話甚至一度成為美國華人社會通行的語言。
台山不僅是「中國第一僑鄉」,而且素有「中國航空之鄉」稱號。近代中國,面對列強,一直都在尋求一條救國圖強的發展之路。孫中山先生於1910年大力提倡「航空救國」。他在美國檀香山成立同盟分會時,倡導華僑籌建飛機公司,並積極鼓勵華僑青年學習飛行技術。旅居北美特別是美國的台山華僑青年對孫中山先生的「航空救國」思想尤為推崇,他們積極投身到航空救國運動之中。當中國航空事業的朝陽剛露出地平線時,台山就有174人投身於航空界。人數之多,為全國各縣市之冠;人才薈萃,亦為全國所罕見。
特別是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戰爭時期,海外台山籍華人華僑中的航空人才更以熾熱的愛國精神,獻身於抗日的疆場。據有關記載,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旅居美國和加拿大的台山籍華人華僑在國內外開辦飛機製造廠,生產飛機或零部件,援助抗戰。美國和加拿大的華僑抗日團體還紛紛辦起了航空學校。其中,波特蘭、舊金山和紐約等3所航校辦得最好,共培養華僑飛行員150多人,絕大多數回國服務,其中有不少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和英雄。同時海外的華僑華人積極捐款購買飛機支援祖國抗日,尤以美國和加拿大的華僑捐獻的熱情最高。1937年至1945年,僅美國華僑捐獻的飛機就有60多架,其中半數以上是台山籍華僑所捐獻。
抗戰時期在國內外為祖國服務的台山籍航空人才中,有航校校長、教官,飛機設計師、機械工程師,飛行員、領航員、通訊員,空軍大隊長、中隊長、小隊長、空軍司令等。他們既為民族解放鬥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創造了輝煌歷史。他們中的傑出代表之一,就是中國近代航空事業先驅、中國航空工業的開拓者和航空教育事業的創建者黃光銳。
黃光銳1898年出生在台山白沙鎮龔邊田心村貧困農民家庭,童年得村民資助到美國謀生,曾在舊金山唐人街餐館做侍應生。他通過勤工儉學,自費學習飛行,取得美國飛行執照並被孫中山派往美國考察航空,被招募空軍的代表團團長楊仙逸選中,成為第一批在美國培訓的中國空軍飛行員,後來參加孫中山同盟會加州分會,擔任採購軍火委員會的主要技師。1922年黃光銳回國時攜帶了10架飛機和製機器材到廣州,在大沙頭設廠製造飛機。1923年6月成功製造出第一架雙翼雙座偵察教練飛機,由黃光銳親自駕駛試飛。孫中山夫人宋慶齡作為中國第一位飛上天空的女性,坐上黃光銳駕駛的這架自製飛機升空,環繞廣州市飛行一圈,安全着陸,轟動一時。接着黃光銳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的第一飛機隊隊長。陳炯明叛軍襲擊廣州大元帥府時,孫中山命黃光銳率隊參戰。由於有兩位飛行員生病,黃光銳一人輪流駕駛三架飛機轟炸狙擊叛軍,立下奇功。1928年黃光銳同戰友駕駛自製「珠江」號水上飛機,連續航程近萬里,創造中國航空史上劃時代的空中探險,轟動了國內外航空界,激發了中國人對航空事業的熱情,促進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
抗日戰爭期間,黃光銳先後擔任廣東空軍司令、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校長和空軍總指揮部軍政廳廳長等職。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空軍軍士學校和成都航空研究院,經他所培育和指揮的空軍飛行員,大多數在抗日戰爭中勇敢戰鬥,作出重大貢獻:有40人共擊落日機70多架,有70多人為國犧牲。他還培養了我國第一代高級航空工程技術人員,其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國成立後轉而為新中國服務。黃光銳還曾參與「駝峰航線」運輸。抗戰勝利以後,國民黨擬晉升黃光銳為中將,他堅辭退職,回到廣州。後來他為不參加內戰又先後遷居香港、美國,1985年8月在洛杉磯逝世,享年87歲。1988年7月7日,為紀念廣東航空愛國志士而建的廣東航空紀念碑落成,黃光銳作為航空先驅、抗日英雄名列碑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