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佺
魏巍先生我是很熟悉的,他北京的家我去過多次。今年4月到鄭州,忽然想起這裏是魏巍的故鄉,那麼應該有一個舊居之類的文化建築吧,一打聽,還真有一個魏巍故里,讓我喜出望外。
去的那天是4月8日的黃昏,夕陽映照在城東大街,無限美麗,天空中忽然颳起一陣微風,飄起了細雨,彷彿黃河古道的風沙,裹挾着歲月的滄桑,撲面而來。魏巍故里是從前的魏家大院,據說明清時期遍及東大街,後來逐漸衰落下來,原名魏鴻杰的魏巍先生1920年3月6日誕生在這裏時,已經所剩無幾,淪為了城市平民。1937年8月魏巍先生從這裏走出去參加了革命。如今的魏巍故里只剩一座仿古牌樓,門楣上方的牌匾上「魏巍故里」四個大字蒼勁有力,上方是歇頂式重簷,院門是木製門,門兩邊是明清古磚壘砌的花牆,花牆上雕刻着吉祥圖案。周圍是民居和廣場,不遠處還有個地鐵口。這是2012年鄭州市文物局在魏家大院原址正門處修建的仿清風閣牌樓,匾額由詩人賀敬之題寫。花牆背面有記載魏家大院來歷和魏巍生平的碑文,可惜時間太急,我沒有來得及看到。
我是讀着魏巍先生的文章長大的。他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發表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毛澤東主席閱後批示:「印發全軍!」朱德委員長讀後連聲稱讚:「寫得好,寫得很好。」周恩來總理在1953年9月23日召開的全國第二次文代會上作報告,講到社會主義現實時,忽然推開講稿大聲問道:在座的誰是魏巍同志?請站起來,我要認識一下這位朋友,感謝你為我們的子弟兵取了「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號。從此這篇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作品,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魏巍先生12歲開始文藝創作,70多年如一日,即使到了晚年,也沒有停下手中的筆。他的長篇小說《東方》榮獲了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地球的紅飄帶》影響深遠。在魏巍故里,似乎每一塊磚石都承載着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蘊藏着回憶。魏家大院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舊城改造中拆遷的,當地政府給了魏巍先生18萬元賠償款,後來魏巍先生將這筆錢捐給北京九中到河南民權辦學的丁傳陶老師,用於辦學。
我和魏巍先生認識於2004年。那年7月我從洪雅調到天全工作。10月舉辦「中國作家看天全」活動時,邀請曾經來天全采風的魏巍先生蒞臨指導。雖因身體原因沒能成行,魏巍先生卻書寫了一幅「紅軍到天全,準備翻雪山,革命雄心壯,何懼征途險」的書法作品託人帶來表示祝賀。11月26日去北京出差時,詩人李小雨帶着我去拜訪了魏巍先生。在北京西山八大處一個綠樹掩映的小院,已經84歲高齡的魏巍先生聽到聲音迎出門來,花白的長壽眉下,一雙有神的眼睛透出慈愛的目光。那天我們在他的客廳裏聊了很多,臨別時把我們送出小院,囑咐李小雨代問她爸爸(軍旅詩人李瑛)好;囑咐我工作之餘別忘了創作,下次見面要帶上作品。以後每次到北京出差,我都會去看望魏巍先生,而不管多忙,他總是熱情相待。一次因他身體略有不適,我提前半小時離去,他一再問我「今天玩高興沒有?」並說「因身體有點不舒服,就怕沒把你陪高興」,讓我感動至極……
魏巍先生是2008年8月24日駕鶴西去的,因他對天全文化的貢獻,縣委、政府給他發了唁電,送了花圈。他和夫人劉秋華女士的一半骨灰,都葬回了鄭州公募。而今斯人已去,站在他的故里,彷彿聽到黃河之水奔騰不息,述說着一代軍旅大作家的歷史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