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220窟建造於唐代初年。作者供圖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今年春色勝常年,此夜風光最可憐。鳷鵲樓前新月滿,鳳皇台上寶燈燃。」這首詩描述的是唐代初年「貞觀之治」的景象。在上元節慶日,「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着詞聲。」這樣盛大的長安節日場景,在敦煌莫高窟220窟裏,記錄下了其中燃燈的細節與樂舞的瞬間。

220窟建造於唐代初年,它的繪畫風格受到來自長安的影響。在此之前,如南北朝時期,敦煌莫高窟很多繪畫的風格、色彩和線條都受到來自於古代印度或者中亞等地的傳播與影響。但是到了初唐時期,一種對佛教藝術的全新表現方式,從長安傳到了敦煌,這在220窟中得到了非常好的體現,這就是經變圖。

我們現在看到的維摩詰經變、西方淨土變等,這些經典經變圖出現在敦煌莫高窟裏,也代表着從唐代開始,佛教思想在長安城、洛陽乃至整個大唐的疆域開始了一種新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入世」哲學——在生活中、在凡塵裏去修煉自己的心性。

這種新的佛教思想,就來自於《維摩詰經》這部經典的作品。同時,信仰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的信仰,也開始廣泛地流傳在世俗百姓和達官貴人之間。

這種思潮對於敦煌莫高窟的直接的影響,就是壁畫中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經變圖。

在220窟的維摩詰經變裏,維摩詰與文殊菩薩相對而坐,文殊菩薩周圍圍繞着各個區域的帝王畫像,這些帝王的繪畫風格與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十分相似,而維摩詰與文殊菩薩飄動的衣帶則具有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繪畫風格。

有人說,這幅繪畫是整個莫高窟唐代線描繪畫的巔峰之作,也被稱為是無名大師裏的中國繪畫的典範存在。

220窟更讓人讚嘆的是,從唐代初年開始,一直到中唐,再到五代十國以至宋代,將近300年的時間裏,都是由同一個家族持續地用虔誠的信仰維護和營造的,這就是敦煌歷史上的大家族——翟家。

220窟裏還有一幅《翟奉達家族供養像》,上面繪着幾位穿着官服的人物。在又一個牆壁上,翟奉達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文字,寫着翟氏家族有一位先祖是翟奉達的八代遠祖翟通,在敦煌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做官為「詔議郎,敦煌郡博士」,這位翟通大人正是220窟的初始建造者,據說曾經還參加過敦煌城修建。

翟家的族人,或出朝為官,或出家為僧,或與敦煌幾個士族聯姻,逐漸成為敦煌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大家族。

在300年持續不斷的營造和維護中,220窟從它四面的壁畫,到甬道上的繪畫遺存,300年間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在此一覽無餘,成為莫高窟中不可多見的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