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嬰幼兒疫苗注射服務的仁滙醫務集團近日突然傳出結業消息,其官方社交媒體賬號消失,診所無人接聽來電,估計受影響人數過千,涉及預繳金額逾千萬港元,不少家長更對孩子此前所打疫苗之真偽表示擔憂。香港正積極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特區政府在致力推動醫療科技創新的同時,也需要對私營醫療機構的營運銷售與質素加強監管,完善法律保障並提升公眾教育,從而更有效地保障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消費權益,以及防止因極少數的害群之馬而對香港的良好國際形象和聲譽造成負面影響。
在今次事件中,許多家長在仁滙的推銷下購買了價值數千至逾萬元的疫苗套餐,部分人甚至一針未打,診所就突然「拉閘」,所預繳之款項恐血本無歸。這反映預繳式消費的潛在風險已延伸至關乎民生的醫療行業,尤其當機構缺乏足夠監管或突然倒閉時,消費者難以追討損失。特區政府應積極考慮透過立法作出規管並設立相應保障機制,例如要求私營醫療機構在銷售預繳式套餐時,必須設立第三方資金託管或購買保險,確保消費者的款項安全,以及要求機構定期公布財務狀況,避免突然結業損害公眾利益。
與此同時,事件中部分受影響家長雖已向警方及消委會求助,但現時要追討預繳款項困難重重,所面臨的法律程序不但漫長且恐結果不明。特區政府宜檢討並完善現行追討機制,例如設立醫療消費爭議的快速調解平台,或修訂《消費者委員會條例》以賦予消委會更大權力協助預繳式醫療服務的苦主。另外,若發現涉事機構或醫生涉嫌詐騙,警方、海關以至醫委會須積極調查,追究相關人士的法律或專業失德責任,以起阻嚇作用。
現時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轄下的母嬰健康院已提供免費疫苗服務,惟事件中不少家長坦言,因為希望讓孩子少打針、少受副作用之苦而選擇私營服務,但亞洲兒童傳染學會主席、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指出,母嬰健康院提供的疫苗由特區政府大規模引進,與私營機構引入的疫苗一樣,副作用少。這反映私營醫療機構可能利用家長對嬰兒健康的關心,進行誇大或誤導性宣傳,而家長亦對相關疫苗的實際效果及風險認知不足。特區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透過母嬰健康院、社區講座及社交媒體等,向家長解釋不同疫苗的科學差異,並同時提醒預繳式醫療消費的風險;以及加強抽查私營診所的疫苗來源、儲存條件及接種記錄,確保符合國際標準,並完善對醫療廣告的監管,防止機構以不實宣傳誘使消費者購買高價服務。
醫療服務涉及公眾健康,影響深遠。特區政府必須從制度上加強監管,通過規管預繳式醫療合約、嚴查疫苗質素、打擊誤導宣傳,並提升公眾認知等多管齊下方式,重建市民對私營醫療市場的信心,確保消費權益與健康安全得到保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