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大打關稅戰,並企圖對華實施更多的技術封鎖遏制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然而,中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技術自主自強。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採訪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企業,了解到多年來大量深圳、東莞和中山等地的企業不斷推進轉型升級和新型工業化,許多工廠已經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和工業4.0的應用,效率大幅提升,成本下降明顯,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有企業在人數未增加情況下產值大漲一倍,成為新型工業化的佼佼者。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大灣區眾多港企已經從以前的「三來一補」和勞動密集型經過不斷設備和技術升級,在近年隨着美國及歐洲的貿易壁壘愈築愈高的新形勢下,港企布局高新技術的步伐明顯加快。隨着自動化、5G、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工業4.0的不斷深入應用,一些港企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化,並且推進無人工廠建設,更好地降本增效,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及競爭力。
在深圳和中山均設有工廠的港企鴻利達集團,早在2018年就進行數字化轉型,率先在中山工廠實施,積累經驗後逐步在深圳和馬來西亞的工廠推廣。該公司CEO特別助理梁秉然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六七年前大力投資推動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淘汰一些老舊的設備,轉換數字新型節能設備,像中山工廠的無人車間,生產環節全面實行無人化生產,AGV物流車自動行駛,運送物流和配件等,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投資數千萬進行無人車間改造
「以前未改造前的無人工廠有38位員工,加上設備維護和管理有40多人,後來投資數千萬元人民幣進行無人車間改造後,如今僅有幾人在管理和維護,處理設備異常,人均產值提升37%,節省了很大的成本。除了無人車間外,公司其他精密製造部門也進行自動化改造和升級,令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整個集團2018年至2024年總人數並沒有增加,但產值卻大幅增長了一倍。」梁秉然表示,以前生產線操作員工很多,現在很少,只有一些員工負責設備維護和調試,對操作設備自動化人才需求多了。
梁秉然稱,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支持下,集團將「工業4.0」應用於智能製造,而中央控制系統十分關鍵,就像人的智慧大腦,目前還在完善和升級。數字化轉型核心的一部分,是從接單開始,將數據輸入系統,然後經過大數據分析,自動匹配由深圳或者中山工廠的某個車間生產,包括生產數量和時間、原材料需求規劃、倉儲配送等,所有數據、質量和效率等均有詳細的記錄,以及生產過程中異常的反應和處理、設備維護和保養調整等,這是大灣區港企智能製造的一個縮影。
每40秒生產一台55吋電視
記者在港企彩迅集團中山工廠生產線現場也感受到智能製造的威力,由於其不斷投資推動設備和技術升級,如今其生產自動化程度非常高,一台55吋大屏幕電視,從自動化生產線由機器自動組裝,直到最後的擰螺絲、打包等有部分員工。據公司測算,該尺寸電視平均約40秒便可生產一台,並大量地出口歐美和澳洲等地。彩迅集團副總經理陳澤鋒表示,如今中山工廠共計有20條生產線,產量逐步攀升,未來將每年擴大生產規模,最終目標是年產千萬台。
實現設備系統互聯互通
彩迅集團也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通過技術和設備升級改造,將推動智能製造水平進一步提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生產力局正積極與彩迅集團合作,引入「工業4.0」四大核心技術,推動其智能電視製造實現數字化升級轉型。
他指出,生產力局與彩迅透過研發智能化生產線,未來將達至實時採集、監控和分析生產數據、質量數據、設備數據、能源數據;縱向優化整合信息系統,實現設備和系統的互聯互通,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材料和庫存管理標準,實時監控庫存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