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指,中國本土市場很大且不斷出現新的發展領域和行業亮點,皆產生很多業務發展機會。圖為上月舉行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對全球貿易夥伴發動關稅戰,在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市場需求變化以及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下,本土化發展除是中國外貿企業應對當前外部形勢的策略之一,在華外資外貿企業也展開了本土化的進程。多家外貿企業的例子可以印證,目前本土化已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戰略,成為企業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織時代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中國不斷現新亮點新商機

來自德國的通風與驅動技術公司依必安派特(ebm-papst)進入中國市場將近30年,目前公司在華設立多家製造基地及研發中心,擁有2,000餘名員工,銷售額達228億元人民幣。

依必安派特大中華區銷售市場副總裁程宏在接受中新社訪問時說:「中國的供應鏈很強,中國本土市場很大且不斷出現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行業亮點,比如數據中心、新能源以及設備的更新改造等,這些領域都會產生很多業務發展機會。美國關稅政策的短期影響是有的,但可以在很多方面進行彌補。」

程宏表示,本土化是公司的長期戰略,公司最近幾年不斷加碼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公司的理念就是扎根本土,為中國各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外部環境穩定助企業決策

總部位於美國洛杉磯的渦輪增壓器製造商蓋瑞特在中國市場同樣踐行本土化戰略,該公司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芮博廉(Olivier Rabiller)稱之為「在東方為東方」。他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美國的關稅政策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多年前我們就開始實施『在東方為東方』戰略,今後還要繼續深化為『在東方為世界』。企業的決策都是長期性的,我們也不喜歡不確定性,有了穩定的外部環境企業才能更好發展。無論如何,我們在中國繼續開發創新產品的舉措不會變。」

與此同時,本土化發展也是中國外貿企業應對當前外部形勢的策略之一。 上海絲綢集團公司30%的商品出口美國市場,該公司副總裁汪東民坦承,目前公司業務受到一些影響。他說,公司已積極對接國內的零售渠道,讓一些因關稅原因無法出口的服裝產品直接進入國內市場,未來公司將「內外貿同步發展」。

「像我們這樣的貿易型外貿企業有著非常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在內地市場更有用武之地,我們將更多地和國內品牌商合作,把我們的供應鏈打造成國際水準的供應鏈。」汪東民說:「我們把當前不利的外部形勢當成提升我們國內供應能力的機會。除了把我們的產品帶到國內廣闊的市場以外,還可以把我們和國際市場接軌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應用到國內的產業鏈上下游。」

內銷網絡數天可完成對接

上海冠華不銹鋼製品公司電商總經理顧燕表示:「雖然外部環境的變化使我們的業務受到衝擊,但我們及時調整了戰略方向,全力開拓國內市場。」

顧燕介紹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該公司的產品已經贏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但是公司對於國內市場還不太了解。今年4月開始,公司和內地的大型零售商合作,僅用幾天時間就完成了對接,產品在線上線下渠道迅速上架,開拓了新的銷售渠道。接下來,該公司和內地諸多貿易夥伴還會有更多深度合作。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兼聘教授、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指出,中國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內需潛力很大,宏觀政策空間充足,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較強,中國經濟有能力保持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