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4+4」項目,其實在國內外早已存在。中國傳統醫學生培養模式,基本都需要攻讀臨床五年制(本科)、臨床「5+3」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者臨床八年制(本博連讀),進行約三年的規培,成為正式醫生。「4+4」醫學生培養模式,即學生先完成4年非醫學專業本科,再接受4年醫學教育,最終通過規培(多數為一年)成為正式執業醫生。
在國內,「4+4」模式最初於2002年出現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該培養模式特點為本科專業不限,學生入學前需自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5門醫學預科課程。課程設置融合醫學與工科知識,如生物材料學、醫學大數據等,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與技術創新能力。通俗來說,這個「4+4」模式相當於重啟了申請者的生涯規劃,直接跳過了傳統醫學教育長達10年的培養過程。根據內地媒體的公開報道,到目前為止,實施該模式的院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浙江大學「巴德年班」等。
不過,也有很多聲音認為,不應該對「4+4」模式全盤否定。前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認為,「4+4」模式是協和醫學院進行的改革,且特別合適。「4+4」模式,正是參考了美國醫師的培養模式。在美國,「4+4」模式是一個非常硬核的過程,沒有醫學本科生,更沒有醫學專科生,醫學博士來自各個專業,如果這些學生有志於學醫,在就讀本科專業時就要做好準備,包括修足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學分,到醫院做一些實習(比如整理文件等)。醫學院就讀完也需要通過專業的考試,這樣才能進入醫院實習。根據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首席醫生張強接受內地專業社交媒體訪問時介紹,這一模式在美國主打「寬基礎、高門檻、長周期」。從本科到成為獨立的外科醫生,至少需要15年時間。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