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左)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受美媒ABC專訪。 美聯社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與烏克蘭達成礦產協議後,僅披露協議架構細節,對核心內容避而不談,總統特朗普尤其對協議的期望收益含糊其辭。中國軍事專家宋曉軍分析,這體現特朗普急於獲取階段性外交成果,為自己就任百天的外交表現貼金,實際作出一定讓步。

特朗普一度揚言會在24小時內解決俄烏衝突,但很快面臨現實難題。宋曉軍指出,烏克蘭和俄羅斯在相關談判中態度強硬。美國即便對烏克蘭施壓,或者試圖與俄羅斯利益交換,都無法改變僵局。俄烏雙方不願妥協,談判只能陷入停滯,特朗普政府為避免自打嘴巴的尷尬局面,只能自行退讓。

貿易戰伊核談判碰壁

關於特朗普的三個外交政策目標,前兩個分別為大規模關稅戰和貿易戰,以及伊朗核協議談判。在貿易戰上,美國不僅未能獲利,反而因貿易摩擦引發連串經濟問題,明顯看不到收益希望。伊核談判同樣進展不順,美伊雙方在立場和要求上分歧顯著,特別是美國的伊核談判代表周一(4月28日)發表言論,第二天就被自行推翻,充分暴露美國在伊核談判中的混亂與無奈。

宋曉軍認為,最終來看,特朗普的三個外交政策目標中,唯有礦產協議似能達成階段性成果。特朗普政府或認為協議簽署後,美國雖未能從烏克蘭索要過往軍援的「補償」,但有望從開採礦產中獲得一些經濟利好。最終對礦產協議的開採難度、安全保障、物流運輸不管不顧,安排其倉促出爐。

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早在協議簽署前已指出,俄烏衝突持續下,烏克蘭不少礦產所在區域飽受破壞,開採缺乏安全保障。即使現時馬上開採,前期籌備工作的成本也遠高於開採獲利,意味開採礦藏沒有顯著經濟效益,大多數預估儲量可能仍將留在地下。

波士頓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威廉姆斯直言。美國利用烏克蘭面臨的困境獲得關鍵礦產資源,證明美國是「投機主義者」,美國政府似已成為「掠奪他國資源的機會主義對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