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慧 江西報道)4月29日下午,內地著名導演、編劇、製片人陸川在江西南昌參加電影新質生產力高端對話活動。他表示,AI通過深度學習和演算法優化,能夠輔助設計師和編劇等創作者,進行藝術創作,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AI在電影製作中的應用不僅大幅度提高製作效率、壓縮製作周期、節約製作成本,還通過知識平權使許多多元職業從業者能夠參與電影創作。

在活動現場,陸川分享了在紅樹林AI電影周的見聞,並展示了兩支純AI製作的短片。若按照傳統影視製作流程,前期需製作CG特效和搭建實景,拍攝周期至少三個月,後期製作需兩至三個月。然而,AI製作此兩支短片,僅需48小時。「令人震撼的是,短片裏沒有一個實拍鏡頭,聲音台詞也是AI製作。這就是新技術帶給整個電影工業的一場革命。」
陸川說,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正在用AI創作電影故事。AI能帶來知識平權,降低行業准入門檻,藝術家白天可從事各行各業,晚上可能就是AI內容創作者。「我們不可能像真正的設計師一樣了解工程力學結構等,但是從外觀設計以及工業設計的角度,你只要有審美,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去實現想像的視覺化。以前處理英文劇本時,可能要花上數百萬美金請外國編劇協會會員去寫,難以想像的是,若將此項工作交給AI,成果會讓你基本看不出是否出自有母語背景人之手。」
同時,陸川作為電影製作從膠片時代到數字電影變革的見證者,對未來電影技術發展既焦慮又激動。「我們就像是又一次站在蒸汽機前,面臨一場工業革命席捲而來的場景。資深人士稱,目前AI製作的視頻有『塑膠味』,色彩也不太好。我對此讚成,因為手持拍攝永遠可以拍出有呼吸感的迷人影像,我是非常迷戀這個。但是,我也要提醒一下,數字影像挑戰膠片影像之初,也出現過類似擔憂,我們會迷戀膠片影像的灰度、顆粒感,但是數字影像以技術靈活度和便捷性而得以取代前者。」陸川說:「在人生可能快要結束的時候,我的遺憾是,由於資金或者其他因素,我內心想拍的電影只能埋藏在腦海裏邊,拍不出來。但是,AI時代的到來,我相信,我腦海裏的每一部電影,我都有辦法做出來。可能,這就是科技給予一個創作者、一個藝術家的巨大的信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