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多款新品種珊瑚外,2023年邱建文領導團隊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名為「米埔三槳水母」的物種,吸引世界各地約200個媒體爭相報道,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增添新一頁。
身為米埔管理委員會成員的邱建文憶述,該次發現源於委員會一次會議,有成員指基圍附近有觀察到水母大量湧現的報告。他按慣例提議對水母品種作辨認,以了解其對環境的衝擊,這一看似平常的行動,卻揭開了「米埔三槳水母」的神秘面紗。
與其他三槳水母顯著有別
「米埔三槳水母」是三槳水母科(Tripedalia)歷來發現的第四個物種。團隊當時將該款水母與其他已知近似物種比較,發現牠們與其他三槳水母有顯著差異,足證是全新的獨立物種。
「一開始僅憑外形,我們無法確定牠是否只是近似物種的變異。然而經過DNA分析,發現牠們之間有16%的差別;相比人與猩猩DNA差異也只有2%,所以沒理由說牠們還是同一個物種呢!」邱建文說。
「米埔三槳水母」身體晶瑩剔透,呈無色狀態,體寬平均為1.5厘米,其身體四角各連接三條長約10厘米的觸手,觸手基部帶有槳狀結構,形如船槳。與其他箱形水母一樣,「米埔三槳水母」有24隻眼睛,分為四組,其傘狀體的四邊各有一個感覺棒,是負責感知的凹槽,內有六隻眼睛,其中兩隻有晶狀體,相信用來成像,其餘四隻眼睛只可以感光。
不過,「米埔三槳水母」傘狀體下方的假緣膜結構,在同屬其他物種中與眾不同,其薄膜內部擁有多條分支水管,不僅負責水流循環,還使水母游動時更加靈活高效,這些特徵均與其各種近親成鮮明對比。
展示中國海洋生物豐富性多樣性
作為刺胞動物門的一員,箱形水母雖僅為一個小型組群,但牠們包含了一些毒性極高的物種,因而在熱帶水域廣為人知。然而,全球目前記錄在案的箱形水母僅50種,在中國水域更是寥寥無幾。
此次發現的「米埔三槳水母」,展示了中國海洋生物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也為中國的海洋研究開闢了新領域。
「米埔是香港一個研究得相當深入的地區,然而我們仍能在這裏發現新物種,足見這片土地的生物多樣性之高。」邱建文感慨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