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海洋科研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透過背靠祖國並發揮國際化優勢,推動國際深海研究與保育協作。一直親身見證相關發展的邱建文,早於2013年已率先參與國家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科考,是首位進入潛水器的香港科學家。在去年8月,他更成為「蛟龍」號第一位國際航次的聯合首席科學家,協助組織及統籌來自世界五大洲的科學家共同參與考察,助力中國海洋科學聯通世界,為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和保育貢獻力量。
「深海一號」停靠港開講座 做好科普推廣
去年「蛟龍」號與母船「深海一號」前往西太平洋考察的國際深海科研考察航次,是聯合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大科學計劃「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的一部分,是次任務共有18名來自五大洲、9個國家和地區的科考隊員參與,並由邱建文擔任聯合首席科學家。在回程時,「深海一號」攜「蛟龍」號特意停靠香港並舉行國際研討會及多場公眾講座,以香港為平台,讓珍貴的深海考察成果聯繫全球學術界,同時做好科普推廣。
參與該次「蛟龍」號下潛的,還包括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城市大學的3名香港青年科學家。邱建文表示,內地專家的豐富經驗,為科考團隊提供重要支持,「不同國籍的科學家合作氛圍良好,我們共同採集標本、召開研討會,增進了彼此友誼,並在船上討論合作計劃,為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採兩米長玻璃海綿莖「極為難得」
他認為,這次任務為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生態學及遺傳連通性等領域研究帶來更多啟示,例如其團隊在逾2,000米水深處,成功用機械手採集到一段長達兩米的玻璃海綿莖,是「極為難得的標本」,更說明了兩地科研如何相輔相成、共同受惠,「香港學者能夠採集到深海標本,也能夠協助培養內地新一代,並幫助內地學者促成國際合作。」
他認為,「蛟龍」號這種國際協作科學探索,不僅能讓全球社會更了解中國的海洋科學發展,還能鼓勵更多人投身海洋研究、保護海洋,香港亦可透過舉辦相關學術活動,成為國家深海研究走向國際舞台的窗口。
目前,邱建文正與日本和英國科學家合作,進行一項關於深海貝殼的DNA檢驗課題。他希望透過跨國合作,進一步推動深海科研的發展,為保護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