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敏
●蔡美葉

十七年前投身社福界,當時嚴慧敏還是一個實習社工,被問到「什麼是社會工作」,她只想到「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而工作」,今天的她回想這句話,信念不變,期望以微小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好,「我做個案工作,雖然未必改變到全個世界,但我每幫助一個家庭,就可能改變了一個小朋友的世界」。

本身是母親的慧敏現職社署的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需要評估和處理懷疑家暴和虐兒的個案,難免「肉赤小朋友受苦」,但她時刻提醒自己社工的專業角色,不但要客觀,亦要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小朋友會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我要去了解他們怎樣想,才知道怎樣的安排對他們才是最好,而不是我認為好就是好」。

面對小朋友需要耐性,惟有時面對成年人需要的耐性更多,慧敏坦言,保護兒童的工作最大的挑戰是家長的不理解,「家長會覺得我只是打一下,有什麼大不了?」令社工要花更大的努力說服家長。除了不合作的家長,慧敏分享有些虐兒個案是源於家長太溺愛小朋友,卻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一個父親覺得女兒的頭有蟲,於是要求女兒用藥性很強的洗頭水洗頭,令到女兒頭皮受損和脫髮,女兒雖因外觀而自卑,但亦害怕父親,不敢逆他的意思。慧敏一直陪伴女童覆診,透過醫生糾正父親錯誤的認知,「雖然爸爸曾經做了一些傷害小朋友的事,但爸爸歸根究底是很愛惜女兒」,她期望幫助父女感情在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下重新連結。

慧敏很感恩多年來遇到很多無私分享和教導的好上司和同事,處理個案遇到困難時可以互相提點,同事之間的情緒支援亦十分重要,「每個案都有不同的學習點,有時我未處理過這類個案,但隔離位的同事可能有這方面的經驗,同事就好像兄弟姊妹一樣,互相鼓勵」,她期望以自己的經驗,幫助新入職的社工同工,亦希望透過持續增值為市民提供更專業的服務。例如她最近完成由社署與警務處合辦的「與兒童及精神上無行為能力證人錄影會面課程」並取得導師認證,課程教授使用適當的提問技巧,讓受害人透過錄影會面立體呈現事件經過,取代法庭上主控官的提問,減少受害人的難堪。

以誠助人 走出困境

蔡美葉於是次選舉獲頒優異獎,在社署服務十三年來都走在前線,她分享剛入職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時處理的一宗求助個案,她當時接獲一位媽媽來電,表示自己危坐天台,並希望兩個女兒在她離世後能得到照顧,雖然那是美葉第一次處理企圖自殺的求助個案,但她保持鎮定以技巧引導事主講出位置,一邊提高聲量回應求助者以引起身邊同事注意,並用紙筆記下事主位置讓同事協助報警。透過真誠的交談,美葉能夠延長對話時間,為救援人員爭取更多時間進行救援,最終成功讓這位媽媽獲救,也讓她的家庭得以重生。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