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AI怎樣發展,也取代不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作為在北京與大灣區之間奔跑的「哥哥」,這周出差一天三城:高平、鄭州及廈門,然後回港,完美錯過了北京的大風與深圳、香港的暴雨,亦完美地與大灣區的朋友見面。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內地朋友到香港發展,同時間也有不少香港朋友到深圳及整個大灣區發展。一年多前,其中幾位在港發展得不錯的內地青年朋友,及多位有心的青年人,都想着幫忙新到大灣區的朋友發展,解決大家新到一個城市的各種不適應及實際遇到的問題,由此誕生出在香港正式註冊的「香港同學會」。作為多年的內地港人,我是表示支持的,同學會主席由年輕有為的趙金鵬先生擔任,專職會長是勞志強先生。
我與同學會幾位會員現場聊天,發現大家在大灣區發展的故事都很精彩。
第一位是從內地來港、目前在香港都會大學深造的劉曉儀女士,她在深圳南頭古城創立了一家新中式服裝品牌店。我和劉總聊天時十分有同感,因為都是共同想把中國傳統文化、新中式美學推廣到香港及全球。劉總自幼受潮汕文化與嶺南藝術熏陶,對中國傳統美學充滿熱愛,尤其癡迷於古典紋樣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她的願景是讓中式美學逐步走向國際,讓大家在各種場合穿上新中式服裝,展示行走的東方美學。她想對大灣區的朋友說,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學會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相處。
第二位是根植香港、正在進入內地市場的歐青俞女士,她的家族在香港經營了35年窗簾生意,是香港為數不多的生產型工業,又能在疫情中堅持下來,確實讓我感到十分驚訝。我問她,香港本地生產究竟有什麼競爭優勢,她的回答讓我恍然大悟——本地生產可以做到早上下單、下午可取,這是速度優勢。加上可以在港定製及自有的安裝團隊快速提供服務,這確實是「本地部署」才有的優勢;同時,她運用香港的免關稅優勢,從海外採購優質的窗簾物料和技術系統,再進入內地;另外,利用香港的國際性優勢,將業務發展到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最近她正努力策劃ESG和全球酒店生態供應鏈,她鼓勵大家多到內地走走,多和大灣區的夥伴合作共贏。
第三位是精英教育學會董事及總經理彭子堅先生,與學會秘書袁耀坤先生代表到現場交流。兩位都是我們的前輩,他們團隊早已在32年前在廣州及深圳工作,一路見證大灣區發展及人民生活素質整體提升。過去20年他們與內地多個地區的院校建立合作關係,舉辦了不少學術及相關業務。和袁先生溝通中,我感受到前輩們幫扶年輕人在職業生涯中發展得更好的那份心意。可惜因為疫情,很多合作戛然而止了,但相信隨着同學會及各種資源重新對接,會慢慢恢復起來。
第四位是香港土生土長、後駐內地發展的姚汝基先生,他於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出任副校長。我和姚校長聊天時發現,原來他同時擔任香港輔助警察隊總督察,領導能力與危機處理經驗豐富,相信學校裏的學生和家長,一定會感到安全感十足。姚生工作日都在佛山,我問他在大灣區生活如何?他認為十分方便,城市之間高鐵及地鐵要需1—2小時,交通、流動支付及醫療等配套完善,港澳人士可享同城待遇,甚至是人才政策優惠。他認為融入大灣區關鍵在於保持開放心態,積極融入,並保持良好的溝通及適應力,配合各人的工作方式及做事的態度。其實灣區整體社會包容性強,港澳社群亦在壯大。他的教育理念是「人生就如馬拉松」,因為馬拉松需要跑步、體能及訓練等專業知識,也需要堅毅、忍耐和協作等品德。
正如馬拉松的精神和態度,有不少港人多年前到內地發展,也有不少內地朋友多年前來香港及海外發展,大家都在長跑。我想無論新來舊到,不管在哪個城市生活,都需要主動融入並深入思考,才能好好理解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家、社會、家庭及個人的定位與發展。想明白了,不管遇上什麼挑戰都能積極面對,「我們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祝各位發展都順順利利!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梁家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