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內的一角。作者供圖

方 芳

適逢周日在上海,路經人民公園「相親角」,經歷了一次沉浸式「相親」體驗。「相親角」其實不是一角,而是大面積的「擺攤」,父母將兒女的相親資料,以紙本影印文字形式(沒有照片)展示,大部分擺在地上,有的貼在雨傘上,也有貼在旅行喼上,甚至捧在手心上,總之,以最佳角度展示……有心撮合的父母,看中了資料,再看看「親家」是否合眼緣,看對眼的即場交流,談得攏的便交換電話推薦給兒女。這些行之有年的「相親角」,在全國多個城市都有,都是當地父母的自發性組織。

看了一下地攤上相親的資料,條件相當優秀,不乏名校畢業,碩士、博士,還有海歸者,不少在上海有房有車,高薪厚職,然而真確性有幾多,進一步才能了解。有位手捧兒女資料牌子的太太迎了過來,可能見我穿着斯文,或許樣子還算和善,做「丈母娘」或做「婆婆」應該不難相處,「親家母」笑意濃濃地上前搭訕:「你的是男孩還是女孩?」誰知一聽不是操上海話的,又是遊客,馬上不搭理我了。在場也有中介媒人登記配對,有位上海太太嗓音很響亮,同行上海朋友給我翻譯,原來是三不要,「身高沒有175不要,工作不是編制內的不要,沒房子的也不要……」父母要求這麼高,孩子怎麼找對象呢?

中國人口統計男多女少,男比女多3,000萬,家有男孩,找對象就要贏在起跑線,要提早起步。上海平均結婚年齡30歲,其實不算晚婚,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找工作,有積蓄才能安家,「三十而立」立身、立業、立家,然而,今天網絡時代下,年輕人生活圈子窄,工作壓力大,獨生子女過慣優渥生活,不太懂情感技巧,追求精緻生活,怕負責任,不想養孩子就不需要結婚、不需結婚就不需要戀愛。正因為這一價值觀,可把父母急壞了,本來,找對象是私事,如今從私人領域進入公眾視野,電視相親節目、婚戀網站,還有「相親角」,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概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選對象偏重品德、職業穩定;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有物質剛性需求(電視、冰箱、電話);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經濟富裕,婚戀重視情感因素、婚姻質量和房子、車子、彩禮等。古有花木蘭代父從軍,今有父母代兒女相親,新時代有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