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署(社署)共有約二千五百名社工,分別派駐於部門不同的服務單位,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福利服務。他們的專業精神近日獲得嘉許,社署社工劉恩賜、嚴慧敏和羅信彬在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舉辦的2024-25年度「最動人社工及社工課程學生」選舉中獲選為「最動人社工」,另一位社署社工蔡美葉亦獲頒「優異獎」,令部門上下深感鼓舞和驕傲。

堅守信念 身體限制無阻助人之路

劉恩賜是「最動人社工」的其中一位得主。他自小患有脊髓肌肉萎縮症,面對充滿荊棘的人生路,每一步走來都不容易,雖然他曾經懷疑自己,卻沒有放棄,並感激於其成長路上曾幫助過他的社工,「大至房屋問題,小至交通安排,生活上每一樣事情都有社工幫忙和陪伴」,在社工的關愛下成長,恩賜立志成為一位助人自助、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社會工作者,「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得到很多社工的幫助,加上我好奇心強,喜歡關心別人的事,漸漸發覺社工這份工作很適合自己,中四、五開始我便定下目標」。

劉恩賜

恩賜200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懷着雄心壯志,目標是成為照亮別人的社工,現實卻非想像般順利,即使他願意每天乘坐輪椅由葵涌的家走到柴灣上班,僱主難免有其他顧慮,例如辦公室的樓梯和空間難以容下輪椅。「我之前沒有想過加入社署,因為幾年就要調動一次,有可能會把我調到我不想做的(崗位)」,但恩賜於2009年加入社署後改變了想法,他解釋,社會工作有不同的服務範疇,他曾經被派到醫務社會服務部、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和目前的區域監護事務處等不同崗位,累積的經驗讓他可以更立體和全面地評估服務使用者的需要,為他們轉介適切的服務。

「你自己也要別人幫,那你怎樣去幫人?」面對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質疑,恩賜坦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舉個例子,我現在經常會到院舍探訪,每次我進去探訪時,別人都會問:『你住在這裏嗎?你來做什麼的?』然後我會回答:『我是社工,來探訪老人家或者院友。』」恩賜確信只要堅持專業態度,透過不斷溝通和嘗試,終會獲得服務對象的信任,「除了對服務內容有充分了解,我要求自己要盡快看清楚服務使用者有什麼需要,認清問題出在哪裏,讓我可以盡早為他們提供一個切合他們需要的服務計劃。」恩賜分享一位患癌伯伯的個案,伯伯起初認為自己年邁,醫病只是浪費金錢,打算放棄治療,但恩賜以自身患病的經歷鼓勵伯伯,「我跟伯伯談了兩次,雖然治療效果難料,但交給醫生,伯伯仍然有選擇,他可以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亦可以把握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伯伯最終願意讓恩賜為他申請基金,支付部分醫療費用,接受治療。

身體的限制令恩賜的路不斷出現絆石,但亦不斷為恩賜帶來跨過障礙的動力。恩賜分享多年前的一場大病,需要放長達半年的病假,令他對自己的健康和工作能力完全失去信心,「當時我每天都在想,究竟我可不可以回到我的工作崗位?還有沒有能力工作?我很擔心將來,那段時間真是很難捱,但當我檢視自己的人生時,我發現自已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沒有障礙或限制的人,我一直在讀書和工作上,都是『限米煮限飯』,甚至『限粥』,既然如此,就在能力所及的事再做好一點」,他感恩最後能跨過難關重返崗位,以自身的經歷鼓勵服務使用者。這位2004年雅典殘疾人奧運會雙人硬地滾球金牌得主勉勵現時身處困難幽谷的人,「我身體虛弱,看似很多事都做不到,但無論在職場或運動場上,只要心存盼望,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地方,希望人人都欣賞自己多一點,發掘自己的專長,在屬於自己的戰場上好好發揮。」

深耕細作 與服務對象同行

從事社會工作已逾二十個寒暑的羅信彬,是另一位「最動人社工」的得主。他在社署不同崗位深耕細作,由擔任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的個案工作員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中心主任,以至在家庭及兒童福利科協助推動與保護兒童相關的政策工作,又或是在地區層面協助服務策劃及統籌,每一個個案、每一次經歷,都不只是一個個案編號、一份差事,而是一個感受溫度的體會。

羅信彬

信彬一直堅守須與服務對象並肩同行的信念,「危機介入」的個案最令他難忘。他憶述某年一個星期天,自己服務的地區發生了一宗學童自殺事件,得悉後他沒有絲毫猶疑,立即趕往現場為家屬提供支援,「面對悲痛欲絕的家屬,很感恩自己的陪伴與關懷終能協助他們走出傷痛困境。這次經歷讓我再一次感受到這份職業的溫度與意義。」

薪火相傳 以專業守護兒童

十七年前投身社福界,當時嚴慧敏還是一個實習社工,被問到「什麼是社會工作」,她只想到「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而工作」,今天的她回想這句話,信念不變,期望以微小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好,「我做個案工作,雖然未必改變到全個世界,但我每幫助一個家庭,就可能改變了一個小朋友的世界」。

嚴慧敏

本身是母親的慧敏現職社署的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需要評估和處理懷疑家暴和虐兒的個案,難免「肉赤小朋友受苦」,但她時刻提醒自己社工的專業角色,不但要客觀,亦要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小朋友會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我要去了解他們怎樣想,才知道怎樣的安排對他們才是最好,而不是我認為好就是好」。

面對小朋友需要耐性,惟有時面對成年人需要的耐性更多,慧敏坦言,保護兒童的工作最大的挑戰是家長的不理解,「家長會覺得我只是打一下,有什麼大不了?」令社工要花更大的努力說服家長。除了不合作的家長,慧敏分享有些虐兒個案是源於家長太溺愛小朋友,卻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一個父親覺得女兒的頭有蟲,於是要求女兒用藥性很強的洗頭水洗頭,令到女兒頭皮受損和脫髮,女兒雖因外觀而自卑,但亦害怕父親,不敢逆他的意思。慧敏一直陪伴女童覆診,透過醫生糾正父親錯誤的認知,「雖然爸爸曾經做了一些傷害小朋友的事,但爸爸歸根究底是很愛惜女兒」,她期望幫助父女情感在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下重新連結。

慧敏很感恩多年來遇到很多無私分享和教導的好上司和同事,處理個案遇到困難時可以互相提點,同事之間的情緒支援亦十分重要,「每個案都有不同的學習點,有時我未處理過這類個案,但隔離位的同事可能有這方面的經驗,同事就好像兄弟姊妹一樣,互相鼓勵」,她期望以自己的經驗,幫助新入職的社工同工,亦希望透過持續增值為市民提供更專業的服務,例如她最近完成由社署與警務處合辦的「與兒童及精神上無行為能力證人錄影會面課程」並取得導師認證,課程教授使用適當的提問技巧,讓受害人透過錄影會面立體呈現事件經過,取代法庭上主控官的提問,減少受害人的難堪。

以誠助人 走出困境

蔡美葉於是次選舉獲頒優異獎,在社署服務十三年來都走在前線,她分享剛入職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時處理的一宗求助個案,她當時接獲一位媽媽來電,表示自己危坐天台,並希望兩個女兒在她離世後能得到照顧,雖然那是美葉第一次處理企圖自殺的求助個案,但她保持鎮定以技巧引導事主講出位置,一邊提高聲量回應求助者以引起身邊同事注意,並用紙筆記下事主位置讓同事協助報警。透過真誠的交談,美葉能夠延長對話時間,為救援人員爭取更多時間進行救援,最終成功讓這位媽媽獲救,也讓她的家庭得以重生。

蔡美葉

社署署長祝賀獲獎同事 勉同事謹守崗位 創動人社福故事

就社署有三位社工同事於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舉辦的2024-25「最動人社工及社工課程學生」選舉中獲選為「最動人社工」,更有一位同事奪得「優異獎」,社署署長杜永恒向得獎者表示熱烈祝賀,社署對此深感鼓舞,強調結果不僅充分肯定了同事的專業精神,更勉勵同事繼續謹守崗位,服務市民。

他指出,社會工作以生命影響生命,絕非冷冰冰和程式化的服務。是次獲獎的同事當中,有的以自身經歷鼓勵受助對象積極面對挑戰;有的與受助人並肩同行,陪伴他們走出陰霾;有的於地區服務中深耕細作,幫助眾多有需要的市民。他們默默耕耘,抱着使命感和同理心體會受助人的處境,幫助他們重拾希望和溫暖,重新出發,令人敬佩。

杜永恒勉勵得獎同事繼續在專業領域精益求精,創造更多動人暖心的香港社福故事,構建更關愛和諧的社會,提升市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最動人社工及社工課程學生」選舉由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主辦,旨在表揚服務香港的社工及社工課程學生,透過分享他們的動人故事,向社會傳遞正能量,肯定他們的工作,經由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擔任首席評判的評審團評定,最終選出10位「最動人社工」及15位「優異獎」得主。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