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張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一眾青年科學家在研討會上發表學術報告,包括了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張珊,她與兩名女潛航員今次組成的全女性團隊,創造了「蛟龍」號同時搭載三位女性的首航紀錄。張珊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在深達1,270米的西太平洋海底,她們透過觀察窗目睹了令人震撼的一幕:一隻深海墨魚在「蛟龍」號的強光照射下突然噴出墨汁,「在黑暗的深海環境中,這種生物依然保留着噴墨防禦的本能讓人驚嘆。更特別的是,我們觀察到墨汁在深海高壓環境下形成了獨特的『墨霧雲團』,其擴散形態與淺海截然不同,為深海生物適應性研究提供了珍貴實例。」

全女性團隊「膽大心細」

張珊認為,全女性團隊完美詮釋了「膽大心細」的科研精神,「在專業層面上,女性科學家特有的細膩觀察力讓我們捕捉到許多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比如在追蹤那隻噴墨烏賊時,雖然攝影設備操作難度大,但我們堅持多角度持續拍攝,最終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珍貴影像資料。」

在團隊協作方面,資深潛航員會細心地關注科研人員的狀態,「當我們遇到海底荒漠區域時,他們適時的鼓勵讓我能及時調整心態,將注意力集中在樣本採集上。」張珊表示,這種兼具專業嚴謹與人文關懷的團隊文化,顯著提升了整體研究效率。

被問到會向香港學生展示什麼樣的深海「紀念品」時,張珊選擇了一片附着微生物的塑料碎片。她解釋,這件特殊的「紀念品」具有雙重意義:「這既展示深海微生物驚人的環境適應能力,它們甚至能在塑料表面形成特殊生態系統;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人類活動的影響已深入海洋最偏遠的角落。這些深海微生物可能正在進化出降解塑料的新功能,這既是生命頑強的見證,也是對人類環境責任的拷問。」

張珊在問答環節上進一步透露,他們在某些海域發現了玻璃瓶、塑料手套等人造物,甚至令「蛟龍」號機械臂無法觸及目標區域。

張珊在發表學術報告時表示,團隊在Schizopathidae珊瑚中首次鑑定出佔比高達20%至99%的固碳古菌,這類微生物可能在西太平洋深海碳固定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更令人振奮的是,團隊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微生物代謝網絡,沉積物中的古菌通過氨氧化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產生的副產物被鄰近的Cladopathidae珊瑚共生細菌利用,最終生成氮氣。氮氣可能上升到表層水域,被浮游生物重新固定為氨氮,形成跨越深海與表層的碳—氮耦合循環,這為理解海洋碳循環提供了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