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基金會首屆「大灣區卓越影響力論壇2025:樂齡灣區展未來」發掘銀色經濟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內地及香港均面臨人口老化問題,星展基金會昨日舉辦首屆「大灣區卓越影響力論壇2025:樂齡灣區展未來」,探討將銀齡轉化為創新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在活動上表示,銀齡產業將成為本港未來幾年的經濟契機,若發展成熟並形成體系,將可外銷至未來長者人口快速增長的內地或海外市場。

大灣區銀齡產業商機龐大

何啟明預計,到2046年,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比例將增至33.5%或274萬名,而85歲或以上長者比例則增至9.8%或80萬名,數字比過去30年大幅上升。因應目前本港安老成本不斷上升,同時人口老化導致勞動人口減少,令整體社會GDP增速放緩,因此特區政府正研究降低安老成本但同時維持現有質素,包括考慮透過樂齡科技及金融業支援。

「照護食」是專為有咀嚼及吞嚥障礙人士而設食物,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譚穎茜在討論環節表示,社聯用了近6年時間游說大型連鎖餐飲店推出長者「照護食」,主要由於企業認為香港市場規模細,只有約百多萬名長者,而當中吞嚥障礙人士只有約40萬名。然而若以整個大灣區計,單計廣東省已有近1,700多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可見大灣區的銀齡產業商機龐大。

社聯申請灣區「照護食」標準

譚穎茜表示,過去在製作「照護食」的主要困難之一是市場充斥多項不同軟餐、碎餐及醫院餐等標準,因此社聯引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並作為本港首份「照護食標準指引」的制訂基礎。其後,有內地養老院舍向社聯查詢,希望將該標準引入內地,因此社聯正申請灣區「照護食」標準。

譚穎茜相信,除了飲食,其他安老標準都是香港可以提供的商機。本港銀齡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香港可以作為定立標準的基礎,再於內地研究和生產,相信產品會較對手更具競爭力,特別是內地人對香港銀齡產業的品牌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