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鮮艷多樣的羽毛,受到不少飼養者青睞,甚至有繁殖者會嘗試改變其基因以培養更亮麗的顏色。然而,這種只從人類視角聚焦「美麗」外表的人工繁殖方式,卻可能帶來潛在風險及動物倫理爭議。冼雍華舉例說,繁殖者為提高「美麗」基因出現的機率,或會刻意採用近親繁殖方式,但此舉卻會減低基因庫的多樣性,令動物患病風險增加且環境適應能力下降,忽視其健康,也有機會與自然界物種「天擇」原則背道而馳。

基因突變為影響鸚鵡羽毛顏色是否鮮艷獨特的重要因素。冼雍華提到,目前已知一些鸚鵡會因自然的基因突變無法生成特定「鸚鵡黃素」,導致其羽毛沒有黃色或紅色,按現有觀察,這類突變僅影響外觀,對鸚鵡的生長、健康或繁殖能力未造成負面影響。

不過他強調,這並不意味所有基因突變都是無害的,鸚鵡體質有機會因而受影響,而這種情況有時還與近親繁殖有關。

近親繁殖致隱性病基因概率增

他解釋,為保持鸚鵡某些特殊的外觀或基因特徵,繁殖者往往會讓擁有相同基因突變的個體作近親繁殖。他表示,這樣雖能提高目標基因出現概率,但亦會降低其基因庫的多樣性,使隱性致病基因的顯現概率增加,其後代患遺傳病的風險將大幅提高。

此外,基因庫的單一性還可能導致鸚鵡對疾病和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

這情況並不僅限於鸚鵡,其他寵物如貓狗等也有面臨類似問題。冼雍華舉例說,純種狗因長期近親繁殖,遺傳病發生率遠高於混種狗,另有些純種狗因外型需求被刻意培育出扁平面部結構,但這種特徵卻引發了嚴重呼吸問題,這些為迎合人類偏好而忽視動物健康的情況,於寵物市場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