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雄 立法會議員

在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低空經濟引發的不單是一場交通出行變革,更是經濟產業的革新引擎。國家發改委已於2024年成立低空經濟發展司(簡稱低空司),負責擬訂並組織實施低空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有關政策建議,協調有關重大問題等。發展低空經濟是我國戰略部署之一,低空司的正式設立,標誌着我國邁入開闢低空經濟「新藍海」的重要階段。香港要因地制宜,善用國際金融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的地位,推動低空經濟發展,以及明確本港在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鏈的角色定位。

推動低空經濟領域數據資產化

低空經濟產業鏈廣而長,輻射多個行業,涵蓋多個應用場景,創造龐大的經濟產值,包括衍生的數據資產。數據不但是驅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衍生的數據資源更能夠交易,創造龐大的經濟價值。內地有企業梳理自身數據,推出資料資產並上市交易,價值突破2億元,再基於數據資產的融資,用於全市低空經濟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場景應用、業務模式向外輸出等方向。特區政府可以循此方向,研究低空經濟數據資產化的可行性,進一步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完善數據權屬,透過市場交易,釋放數據價值,為低空經濟產業鏈協同發展提供更多支撐,亦可用以支付早期構建低空基建高昂的成本。

香港是中國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且具備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新科技樞紐的地位,大有條件開發數據資源並加以深化利用,推動低空經濟數據資產化。特區政府可同時研究加快與內地合作建設數據安全體系,令數據「過河」,促進數據跨境流動,實現大灣區低空數據資源的整合及共享,為大灣區發展一體化低空經濟產業集群奠定基礎。

探索運營空域的收益機制

賽迪顧問測算,2024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預計可達6,702.5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8,591.7億元,樂觀預計到2026年突破萬億元。快速增長的背後,顯示市場增長潛力巨大,建設低空基建是釋放低空經濟發展潛力的關鍵。

不過,低空基建前期的投入成本高,仰賴政府在政策、資金及土地方面給予更多支持,以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低空基建項目建設。內地以政企合作的公私營模式,共同推進低空基建布局,例如衢州市智慧新城管委會與北斗伏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建立低空空域建設投資平台,涉及投資額約2.5億元。特區政府應考慮探討公私營模式的可行性,加快構建低空軟硬基建,推動低軌衛星發展,部署低空空中交通管理系統,成為低空經濟產業升級的着力點和增長點。

基建先行,驅動發展,拉動投資,擴大經濟發展容量的概念同樣適用於低空經濟。低空基建設施,同樣能夠帶動低空經濟相關投資和就業經濟效益。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文章指出,低空路網建設每增加1個單位的最終產品將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產生近1.5個單位的生產需求;1億元人民幣低空路網投資將帶來超過2.8億元GDP增長,並在不同的低空領域擴大內需,塑造嶄新的商業模式及就業機會。特區政府應該量化分析低空經濟基建及關聯產業創造的社會經濟效益,以及探索運營空域的收益機制,釋放低空經濟的發展潛力。

低空經濟顛覆傳統出行模式,亦為各行各業帶來嶄新的發展機遇,特區政府應加快布局,突圍而出,搶佔發展先機,讓低空經濟在港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