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今年3月5日,筆者有幸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列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聆聽國務院總理李強宣讀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到2025年的工作任務之一為「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翌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也提到「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與建設國家成為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科技強國有一定關聯。
在討論人才議題時,我們也許需要思考下列問題:人才的類別、維度與內涵為何?哪些機構為「誰」育才?怎樣培育人才?
西方文獻裏有不同理論和視角討論人才,例如非正交多維度理論(NOMT)建議從個人視角(考慮個人的心理平衡和幸福感)、領域視角(例如某些領域的技能和表現)、社會視角(例如對人類情境變化所作的貢獻)討論人才發展。人才管理方面,有學者歸納了四種全納式人才理論,包括(a)聚焦於潛能和強項,而非才能和天賦;(b)擴大人才資料庫;(c)界定較寬廣人才領域的範圍;及(d)通向最高級別等。
另有學者提出,人才發展模式大體上分為組元模式、發展性過程模式以及發展性系統性模式;或把人力資源發展理論歸類為經濟的、心理的、系統的以及成人學習/教育理論。相關理論頗為多元化,並不容易總結和開展全方位研究。
至於在中國,則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當中「資源」可視為已可見和可用的人才,也可包含未發掘和未發展的長處和人才。筆者認為,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可考慮才能的個性化和差異化,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要邁向「才盡其用」,宜在人才發展過程中「允許失敗、寬容失敗」,當然前提是以守正創新為目的,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宗旨。
面對複雜多變的未來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才應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具備「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特質,意即具有道德的才能(moral talent)和美德,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明辨是非和創意),擁有運動習慣和健全的身心健康,培育具美感、欣賞文化(尤其是中華文化)和創造美的能力,以及崇尚勞動,具有願意奮鬥報效國家和奉獻社會的精神。
社會增能 推動「行行出狀元」
我們需要人才好好發揮其潛能,社會宜提供有力增能的條件,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平台強化人才與市場供求的配對;推動「行行出狀元」風氣;教育機構多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和發掘自身興趣和專長,並可多鼓勵教學創新,在意念和取向上重視「小我」(如個人自我實現和理想追求)與「大我」(如貢獻社會和國家)的配合和統一;教育系統亦可多促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等。
有關「人才輩出」議題,這蘊含着人才的繼承和不斷提升,也涉及終身學習的教育視角,社會宜針對不斷變化的趨勢,不斷強化人才的質素,例如對人工智能(AI)的運用、對科技創新的認識和實踐等。總括而言,我們也許可以考慮以包容/全納式的「大人才觀」,尊重多元人才,共同為祖國成為人才強國、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李子建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
註:文章版權為作者擁有,參考文獻從略。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教育大學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立場或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