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電影節」部分入圍短片作品。科大供圖
●三部獲獎影片(左起)《當歸》《Memory Maker》及《Newton’s Cradle》。科大供圖
●香港科技大學「AI電影節」學術論壇現場。
●維塔工作室技術顧問Chris(右) 與藝術總監、美術指導鄭子毅。
●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

隨着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AI正迅速改變內容創意行業的整體生態,亦由此引發了全球範圍內AI技術對影像領域變革性影響的關注。近一年來,伴隨Sora、Kling等文字生成視頻大模型的推出,Runway、Pika等便捷的電影製作支持工具也走向市場應用,極大提升了電影、視覺藝術、數碼媒體等創意行業的製作效率。AI電影是一個招引市場注意的新聞噱頭,還是正逐步走向真實的現實院線產品?AI對影視行業意味着什麼?當前的技術應用還存在哪些不足?華語電影的AI應用情況如何?電影工作者們又該如何應對新挑戰?這些問題都引起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的思考。●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湖

香港科技大學早前舉辦大中華區首個「AI電影節」,吸引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參賽。經過以製作《魔戒》系列電影聞名、五次榮獲奧斯卡獎的電影人Richard Taylor,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曹頲教授等組成的評審團的嚴格評選,最終「最佳影片獎」由艾美獎提名編劇Nik Kleverov奪得,其短片《Memory Maker》描繪戰後人類淪為機械附庸的世界,引發對人類與機器關係的深度思辨;極具AI電影製作經驗的Jeff Synthesized憑藉《Newton's Cradle》榮膺「前沿獎」;內地青年導演葉志祥製作的聚焦抗戰老兵半世紀歸家歷程的短片《當歸》,同時摘得「最佳敘事獎」和「觀眾票選獎」。

AI電影技術穩定性不足 需後期修復

與此同時,科大特設學術論壇,邀得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就AI創意內容的生成過程、AI對藝術家與電影產業的影響、新一代創作者的特質,以及AI道德與倫理等話題交流真知灼見。論壇嘉賓包括憑電影《沙丘》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美國視覺效果藝術家Brian Connor、Richard Taylor團隊、維塔工作室代表Chris Williamson及鄭子毅、台灣電影學者焦雄屏、香港電影出品人向華強及演員向佐、在本地電影界擁超過50年經驗的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以及史丹福大學布朗媒體創新研究所所長Maneesh Agrawala教授等。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了多位演講嘉賓及有作品入圍的創作者,呈現他們的前沿觀察和思考,以饗讀者。

位於新西蘭惠靈頓的維塔工作室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特效化妝和模型道具製作公司,憑藉《魔戒》《哈比人》等系列電影獲得巨大成功,已為80多部荷里活電影如《金剛》《納尼亞傳奇》《阿凡達》《銃夢:戰鬥天使》《攻殼機動隊》等製作特效。創始人Richard Taylor除了作為評委參加「AI電影節」評審工作外,還特意讓兩位同事Chris Williamson和鄭子毅專程從新西蘭飛來香港參加學術論壇討論。

由於有長期的影視特效製作實踐,Chris Williamson和鄭子毅對AI應用有來自一線的觀察:「AI在影視生產應用方面的發展確實非常迅速,不過對一些大型院線級電影來說,有些技術細節還存在不足,特別是在穩定性這一塊。現階段AI影像生成經常會出現比如圖像扭曲等問題,還需要後期做修復工作。隨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有可能解決,但需要很大的研發成本。只要有技術團隊持續研發,AI的應用前景應該非常廣泛。」二人對近年火爆的中國電影《哪吒》《流浪地球》等非常了解。「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非常快,特別是在科幻、動畫等領域。維塔工作室跟《流浪地球》導演聯繫很密切,與《流浪地球》的製作團隊一直都有合作。我們共享了技術和製作流程,幫助中國影視工業化在特效領域的推進。」鄭子毅認為:「《哪吒》電影的視覺表現張力和角色的個性演繹非常棒,其塑造的IP以及一些角色,如土撥鼠等都很可愛,能讓觀眾眼前一亮。每個角色都有個性,哪吒、敖丙、申公豹等都有各自的受眾群體。」

「維塔工作室跟中國電影業的聯繫一直很多。中國電影有一大優勢,就是生產能力非常強,這是其他市場所不具備的。我們公司一來是在海外,公司團隊也不太大,所以很願意和有強大生產能力的中國公司合作,分享技術。」作為維塔工作室藝術總監的鄭子毅來自福建,他還特別談到了香港導演林超賢執導的電影《紅海行動》,「特效做得非常棒。」

影人要加強對藝術科技發展的認知

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一直深耕電影攝影器材和技術領域,已從業50年,曾擔任香港沙龍電影公司總經理,見證了香港電影攝影工業從「新浪潮」發展迄今的全過程。沙龍1970年代起即為香港電影引進及提供荷里活級攝影器材,包括《龍爭虎鬥》《烈火青春》《最佳拍檔》《喋血雙雄》《阿飛正傳》《食神》等。魏天明退休後致力於研究電影新技術並組織相關工作坊。

魏天明在演講中播放了兩部AI製作的短片。一部是他上月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學時看到的6分鐘預告片《Woman with Red Hair》,導演是荷里活電影工作者,準備拍一部90分鐘電影。另外一部《Choon》是他3月參加香港國際影視展時看到的一部2分35秒的懸疑短片,導演是韓國人Antonia Kimde,準備擴展為28分鐘的AI電影。他在詢問專業人士意見前,先向DeepSeek提問,DeepSeek評論荷里活作者短片「製作技術很好,有荷里活電影風格」,但沒就內容創作做出評論,「只是預告,看不到完整劇情」。評論韓國導演的短片「有很多技術缺點,但人物故事講述得很好,能夠引起共鳴」。隨後,他找了多位資深業界人士,包括荷里活視覺技術領域VP級別的專家,對方看完後有比較強烈的批評,認為還沒達到可在影院放映的程度,還有一位是1980年代就入行的資深攝影師,認為兩部AI製作的內容逼真度不夠高。

綜合專家意見,魏天明認為AI在提高電影製作效率方面很不錯,一秒鐘有24幀畫面,一部100分鐘的電影會有大量需要視覺表現的畫面,這是AI可以發揮的空間。但只講AI製作的效率提升也有其局限,因影像表現只是電影的一部分,還需要有更多藝術創作,電影除了視覺表現力之外,更要靠藝術創造力來推動。「目前創作者不要琢磨用AI創作整部電影,可以創作部分內容,比如有些場景實拍起來太難,那就AI製作配合實拍,可以起到相互支持、提高效率的效果。」他的結論是:AI製作發展到今天,應該充分利用,至少可以參與部分內容與場景的創作。但這需要電影業和科技工作者充分溝通,電影人要加強對藝術科技發展的認知和了解。

魏天明還提到了AI應用對香港電影的影響。他了解到《流浪地球》已要開拍第三集,由於有大量的特效需求,可能要成立AI部門。「對比之下,香港電影的AI應用相對落後。」不過魏天明也強調:「香港有這麼多好的電影工作者,好的學校,特別是科大很重視這個領域的研究,因此各方應該加強溝通,研究需求,提高香港電影拍攝效能,香港電影業的AI應用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但也不要寄望太高,靠AI完成整部電影目前還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