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論壇嘉賓之一,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林均乘博士結合自己的多年從業經驗作出分享。林均乘早年做視覺特效出身,2001年就參與了《蜀山傳》《老夫子2001》等電影的製作,曾為《線人》《逆戰》等電影做片頭設計,還是《無間道》等多部電影的視覺特效總監。後期轉做電影編劇,有《毒舌大狀》等多部作品,亦有客串幕前演出。
林均乘對AI製作有自己的獨特思考:「香港現在的電影製作水平跟以前差不多,對AI製作的需求不大。不過香港電影有一個寶貴財富,就是過去黃金時代中,香港製作出了很多很好的IP。這些IP基於當時的條件,視覺上可能不夠完美,到了今天,這些電影都可以用現在的AI技術重新製作,做數字化處理。香港電影未來該往哪個角度發展?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AI的出現可以幫助香港電影人重新思考這個問題。荷里活現在也在拍以前留下的很多IP電影,香港有很多現成的IP,比如說《古惑仔》系列能不能結合AI技術,做出王家衛的電影效果?沿着這個方向思考,也許AI可以開拓出一個新領域。」而參加論壇對林均乘也有啟發:「我發現好多不是創意行業的人對AI電影這個領域很有興趣,反而是創意行業的人對科技不太關注,需要香港電影人邁出更大一步。」
憂AI會減低創作多元化
林均乘過去對AI製作院線級電影不樂觀,認為是十年後的事,現在則有所改觀:「已經不需要十年了。短片領域會有很大改變,尤其是AGI等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出來後,對AI製作由很大推動。」不過,作為資深從業者和研究者,他也對AI的大規模應用有所警醒:「我擔心AI出現後,對藝術創作反而起到簡單化的效果,減少了創作的多元性。人其實很懶惰,想快點做一個畫面,AI當然很方便。新一代藝術家們會不會就選擇用這個了?」林均乘提醒:「有些研究AI倫理問題的哲學家就認為,AI對人類其實很危險,因為方便,使得越來越多人將選擇的自由交了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