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樓古樸雄渾。圖為遊客在福建龍岩永定區土樓景區觀看民俗表演。 新華社

胡賽標

逶迤曲折的青石小路蜿蜒而上,抬眼是層巒疊嶂的群山、巍峨聳立的土樓。幾條山泉瀑流飛花濺玉,在方圓交錯的土樓間,忽隱忽現地穿行,從山頂蹦跳奔湧而下,宛若被追逐的客家小孩,發出嘩嘩啦啦的聲響……

這是我觀看高中美術課本中永定下洋圓形土樓照片,而引起的悠悠遐思。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永定土樓,與北京四合院、安徽宏村民居、新疆維吾爾族民居、雲南傣族竹樓並列介紹,成為中國民居的獨特典範。

雄渾磅礡的客家土樓,讓人瞠目震撼之際,也常常內心深處湧出一絲疑問:它是如何建造的?

多年前,我跟隨國家級非遺項目「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徐松生先生考察土樓、研究土樓,合作寫成《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一書,才深切感到客家土樓營造技藝是一項宏大的工程,凝結着客家工匠的建築智慧與創造精神。建造一座客家土樓,短則幾年,長達幾十載。從準備材料、選址布局、繪圖放樣,到砌築牆基、夯牆層牆、立柱架樑,再到架頂蓋瓦、裝修裝飾等,每個細節都隱藏着營造技藝的精微奧妙……

抬頭仰望客家土樓,黛灰的屋瓦參差錯落,如一壟壟的泥田,又如一幀幀水墨畫。那屋脊上鑄立着一隻昂首凝視的公雞,它散發出神秘而幽遠的氣息,彷彿來自遙遠的天空,又恍若來自遠古的密碼。讓人心生疑惑,又令人感到神奇莫測。原來,它是土樓建築的祈福符號。雞,吉也。雞食五毒,自古以來雞是鎮宅驅邪的瑞禽。客家工匠將雞從石刻門當的圖案,搬遷到了屋脊之上。

造型,也是土樓營造技藝的一種創意。客家土樓,從實用的方形,到優美的圓形,漸變到半開放的半圓形(圍龍屋),再到造型多樣,真是匪夷所思。比如,官帽形、富字形、八卦形甚至棺材形(寓意有官有才)等。有一座土樓,工匠們把它建成「螃蟹」土樓:有眼睛、嘴巴、腹殼、雙鉗。沒有建不出,只有想不到。為什麼呢?因為螃蟹是甲殼動物,象徵科甲連第,富貴雙全。聚族而居的客家人,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祈福心理如汀江水一樣恣意流淌……

看似簡單的工具,簡陋的材料,工匠們卻用靈心慧眼創造了「變」的法則與技藝。粗礪的土牆斑駁滄桑,不時露出一節木棍或一根竹條,那是古代的「鋼筋」,增強了牆體的「韌性」與「拉力」。土牆相交處,還要放「交骨」:用兩段杉木,各鋸出一個口子,互相咬接並上栓。放置牆骨,具有防震防裂功能。

土樓是土木結構的建築。客家工匠舉起指揮棒,外部的泥土牆與內部的木走廊演出了美妙的「二重唱」。木構架的加盟,大大減輕了土樓的負重,又為木匠營造技藝開闢了廣闊空間。二位夯牆師光着臂膀,站在高聳的牆體上,哼着有節律的號子,舂杵交叉一起一落,採用「梅花點杵法」,即先在牆中間下杵,這樣使牆枋不會移動;再在牆枋邊沿各下一杵,又在其二者間下一杵,最後在牆枋邊沿加舂一次。夯點層迭相壓,先疏後密,使泥土均勻結實。每一道工序,每一處細節,都蘊含着高超的技藝。

而木匠師的技藝一點也不比泥水匠遜色。不說琳琅滿目的廳堂木雕,單是大門「暗落」的設置,就讓人稱嘆:它利用「落扣」自身的重力,落在門閂的凹槽內,設計隱秘巧妙,而且「落扣」穩固安全,比今天的「鎖」靈巧簡便。還有一種「陰陽窗」,推左窗欞擋住光線,房間漆黑;推右窗欞重疊,房間光亮,比今天的防盜窗要加窗簾擋光巧妙。

土樓營造技藝,最神秘莫測的是一個「變」字。宛如在黃土地上泥鑄立體的雕塑,又如在一塊木頭上刻一朵花,全憑工匠們沉澱的經驗與智慧。

遙遠的一天,師傅修牆發現了「日推牆」:牆的向陽面先乾較硬,背陰面相對較軟,在牆自身重力作用下,牆向背陰面傾斜。如果牆體不校正過來,極易發生高空坍塌。師傅將這層牆推掉了。重新夯築,有意讓土牆微向陽面傾斜,待牆乾後就能自動調節為垂直。這是夯牆的一項關鍵技術,有經驗的師傅還能用谷笪遮擋、噴水等辦法來糾正「日推牆」。

土樓安放挑樑、柱時,都要「量水提留」:就是要考慮土牆的縮水量,以便土牆乾透後,樑與柱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提留」多少?全憑工匠的預測變化。

眺望土樓屋瓦上的「雞」,它讓我想到土樓營造技藝的精湛與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