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在「關稅戰」的陰霾下,中小企的信心普遍仍穩健。生產力局昨公布2025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本季綜合營商指數較上季輕微上升1.0至43.8,指數與過去數季相若,反映在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下,五大分項指數中,其中三項錄得增長,包括「營業狀況」(41.6,上升3.7)、「盈利表現」(39.1,上升3.6)及「投資意向」(49.9,上升0.3);錄得下跌的是「環球經濟」(24.9,下跌4.7)及「招聘意向」(50.7,下跌0.1)。
今季「環球經濟」分項指數進一步下跌4.7至24.9,跌至接近2022年第二季度的水平,反映全球貿易陰霾進一步為本地中小企帶來挑戰。其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製造業」及「專業及商用服務業」的環球經濟分項指數錄得最大跌幅,分別下跌8.1、7.9及7.8,跌至幾乎接近2021年第一季度的水平。
本季綜合營商行業指數方面,11個行業中,「金融及保險業」的升幅最高,錄52.7,升6.6。相反,「資訊及通訊業」(44.1,-5.7)、「地產業」(42.5,-2.5)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41.2,-2.3)則錄得較大的跌幅。有近八成中小企未來一年會有不同的發展計劃以應對當前風險,並以「增加本地客源」(47%)及「在營運流程加強人工智能/數碼應用」 (27%)為主。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表示,調查顯示,在特朗普於四月宣佈關稅新政策的衝擊前,香港經濟仍然保持改善勢頭。儘管第二季綜合營商指數的上升幅度不大且基數相對較低,但卻反映出中小企受訪者在外部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仍能應對挑戰。
他續指,「營業狀況及盈利表現的反彈抵消了環球經濟分項指數下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後者亦反映了美國初步加徵關稅(10%+10%)對中國帶來的影響。值得關注的是一些較依賴內需的行業,例如零售業和建造業的表現持續欠佳,這反映了内部需求尚未準備好抵消出口即將出現放緩的情況。以上跡象顯示中小企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以應付需求增加和現金流的不確定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