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香港面對公共財政的挑戰,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八所資助大學撥款會以「2-2-2」進行節約,即2025/26年度至2027/28年度連續三個財政年度,各節省2%開支。教育局亦要求八大從過去政府撥款的「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111億元結餘中,向特區政府退還40億元,其中香港中文大學要歸還10.41億元,為各大學中最多。盧煜明強調,該校樂意與特區政府共渡時艱,但坦言此舉也為大學帶來一定壓力。
「我們大學管理層已因此舉行多次會議,討論各部門會如何受影響,並檢視當中的運作能否變得更有效率,完成我們想要做的工作。」盧煜明表示,在財政挑戰下,個別不急切或非必要的項目或會延遲一點,但包括「提升學生體驗」、「推動研究及創新」、「建設人才樞紐」、「促進校友和社區參與」、「加強國際化」等未來重點範疇,仍有必要繼續推進發展,「例如發展科創研究,要達至全球領先,這是要優先要去做的。因為不進則退,即使政府削減撥款,我們仍然要在其他地方找資源,支持這些項目推進。」
大學有技術 創收看長線
談及「開源」策略,盧煜明指,除了籌募捐款外,創科亦有機會為大學帶來收入。惟他同時強調,所謂創科帶來收入,並非單純直接指「發明品為大學賺錢」,「如果經常只聚焦『直接賺錢』,是比較短視的。其實更多時候發生的情況是,大學有技術,教授學生開公司取得成功,讓整個創科生態圈活起來,能聘請更多大學畢業生,又或幫助城市經濟發展。有了這些成功(個案)之後,教授可能再捐款給大學。」
盧煜明相信,這種情況正符合香港發展創科和智慧城市的策略,又強調大學其中一項重任是回饋社會,「不會說要有專利、有錢賺先去做(研究)」,未來同樣會繼續從事不同的公益項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