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暴露陽光室溫下細菌恐幾何級增長 籲優先選用配送15分鐘以內店家
港人逐漸習慣簡便地滑動手機就能足不出戶品嘗到各方美食,但香港目前《餐飲外賣及配送服務實務指南》只屬自願性質,外賣運送存在衞生隱患,例如外賣員未獲配備保溫設備,食品暴露在室溫之下,長時間運送可能影響食品品質,甚至造成細菌大量滋生,影響食用安全。香港文匯報早前實測多款壽司、冰沙等冷凍及對溫度需求較高的食物,平台未有拒絕客人訂購,外賣員亦未有以保溫設備保存。經過逾40分鐘運送,到達記者手上時,冰沙變涼水,蝦類壽司發臭。有環境科學專家表示,壽司、刺身等生冷食物暴露在陽光及室溫下,可能令細菌幾何級數增長,建議市民優先選用配送時間在15分鐘以內的店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廣濟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工作日的午間繁忙時段,在外賣平台落單購買一份日式壽司套餐。為測試食物的新鮮程度,記者特地購買對冷藏貯存溫度要求較嚴格的帶子及紅蝦,系統顯示運送或耗時約40分鐘,縱然距離較長,食品對溫度要求又較高,但平台未有拒絕記者下單,「或者外賣員配備保溫箱吧。」記者這樣想。當食品到達時,記者特意到樓下恭候,發現外賣員使用的電單車未有設置保溫箱,外賣盒也沒有配置乾冰。記者打開該份壽司時,傳出陣陣蝦臭味,從外觀觀察,三種壽司表面欠光澤度,而且因為送餐時駕駛不穩,蝦肉與底部醋飯「解體」。
為公平起見,記者在另一外送平台購買另一份壽司,同樣發現該平台的外賣員亦未有自備保溫箱,壽司溫度與常溫無區別。
外賣置門口角落 無保溫袋覆蓋
記者在夜晚的宵夜繁忙時段,再下單點選一份台式銼冰,系統顯示運送時間約半小時,記者收到「外賣已送達」的平台通知馬上到門外查看時發現,外賣仍未抵達,顯示系統誤報物流時間,並將此當為已完成訂單,遂自行查看銼冰是否到達。再過約10分鐘左右,記者才發現外賣被置於門口角落,並未有保溫袋覆蓋。
記者打開外賣發現,銼冰已經融化大半,與商家所展示的產品示意圖相比,賣相相差甚遠。
《指南》規定保存4度或以下 實測未有依從
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餐飲外賣及配送服務實務指南》規定,送餐員在運送包括壽司、刺身等在內的限制食物時,必須盡可能保存於4度或以下,並放在專門用作運送冷食的保冷箱或袋子。不過經記者三次測試,以及之前做外賣員的經驗,都發現該《指南》只屬自願性質,外賣員及外賣平台未有依從。
環境科學學人梁浩文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本港夏天的氣溫介乎30度至40度之間,正是細菌滋生的適宜溫度。若外送員未使用保溫裝置,可能令細菌出現幾何級增長。
外賣盒包裝「倒汗水」反映食物欠新鮮
他建議市民若不得已需叫外賣,應盡量選取配送時間不超過15分鐘的商家,以防止細菌在食物中過分滋生。市民進食前需觀察食物外觀,如果變了顏色或較無光澤,則顯示不夠新鮮。另外,外賣盒包裝若出現「倒汗水」,亦可反映食物的新鮮程度甚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