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香港理工大學致力推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AI)賦能醫學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及基層醫療的發展,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率,並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理大昨日展示多個優秀科研項目,包括以AI系統「功能引導」的方式,輔助肺癌放射治療,以降低對正常肺組織損傷,並可望應用於其他癌症,有助大幅改善患者治療後的生活。
針對頭號癌症殺手的肺癌,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的團隊成功研發出「AI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他介紹說,系統可自動分析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無須造影劑即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精確分辨肺部不同區域的功能。系統通過「功能引導」的創新治療方式,為每位患者設計個性化的放射治療計劃,避開高功能區域,最大程度降低對正常肺組織的放射損傷,從而顯著提升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
團隊的AI模型,以超過百名肺癌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訓練,並採用尖端處理算法,確保結果的精準性與一致性。該系統操作介面簡單易用,後端性能強大,可與醫院目前採用的主流放射治療系統相容,並正在本地及內地多家醫院進行臨床測試。此外,團隊計劃將此技術應用於肝臟、腦部等癌症的「功能引導」放射治療。
提高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精準度
另一醫療科研為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光電子講座教授譚華耀負責的超微細高敏度光纖傳感器,由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所製,大幅提高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
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崔靜嫻介紹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是一項高難度的聽覺重建技術,過去45年間全球僅完成約150萬宗手術,團隊的光纖傳感器可克服傳統玻璃光纖剛性過大的技術瓶頸,並被集成至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手術過程中,傳感器能為外科醫生提供實時導航定位,並監測植入過程中的接觸力度,避免對耳蝸組織造成損傷。經優化後傳感器或可自動調整電極陣列的彎曲角度,以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效率。
發明展奪兩獎 獲專利授權
有關技術於本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泰國最佳國際發明獎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並已獲專利授權,會與全球知名的人工耳蝸製造商Cochlear Limited、墨爾本大學及皇家維多利亞眼科及耳科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及商品化開發。未來,團隊計劃結合人工智能模型,實現機械人輔助的聽覺重建手術,進一步造福全球聽力受損患者。
其他「醫工結合」的創新項目,尚包括用於眼科診斷的AI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及支援中風患者的踝關節復康機械人。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指,該校致力推動醫療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有信心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為市民健康作貢獻。被問及中美貿易戰對科研的影響,他認為,那反而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透過與全球多個地區緊密合作,讓更多創新技術以香港作跳板,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在吸納學生上,他表示,過去不少內地及其他地區學生會將美國列為升學首選,「但現在美國簽證難度提高,香港逐漸成為更多學生的首選」,而理大的碩士及學士課程申請人數,近年來亦有顯著增加。他希望本港高等教育界能與政府深化合作,投入更多資源在品牌推廣,進一步吸引東南亞、澳洲等地學生來港升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