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藝術在傳達藝術家創作理念的同時,是否也在以獨特的方式紀實、敘事?是否又會讓人在虛構與現實的邊界恍惚?坐在大館當代美術館「梅芙·布倫南:物方志」展覽的長椅上,看着於倫敦發展的藝術家梅芙·布倫南的當代藝術紀錄片,觀者或許會產生這樣的好奇。展覽圍繞西方失竊文物建構,內容由藝術家對物質歷史和修復的長期關注支撐,由點到面,引人入勝。●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大館當代美術館正呈獻的「梅芙·布倫南:物方志」,是在倫敦發展的藝術家梅芙·布倫南的首場亞洲個展。透過與地質學者、考古學者、生物學家等專業人士的長期合作,布倫南在深入研究中揭示失竊古董的隱秘世界。以靜謐的黑色為背景的展場,涵蓋流動影像、雕塑、紙本創作及印刷品,令許多觀眾都能自然走入失竊文物的過去,聆聽物件的故事。
由考古開始的地區研究
生於1990年的布倫南是一位電影創作人兼藝術家,其電影風格與紀實片類似,常探討物質歷史、地下經濟及生態問題。
本次展覽展示了布倫南持續進行的項目,包括三件由大館委約創作的全新作品。布倫南重新編排各種研究元素,以不同形式的敘事向觀者介紹「調研衍生的文物」。其最新影像作品《乾旱之地》(2025年)是本次委約作品之一,深入探討其早期作品《一次挖掘》(2022年)中出現的失竊文物來歷,並進一步追溯到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亞地區。《乾旱之地》帶領觀眾踏上一段獨特的尋覓旅程,由最初檢視非法考古挖掘對普利亞景觀和社區的影響,到逐漸演變為對該地區豐富而細膩的研究,最終呈現出當地豐富的知識體系與對土地的深入了解。
另一委約作品《雷諾21(手套箱)》(2025年)以石灰岩刻劃出一個汽車手套箱的內部。當中的刻紋暗示着原處實體材料被挖走的情況。《尤利西斯(皮特拉卡杜塔「落石」墓地)》(2025年)是另一組委約作品。馬蹄印被鑄刻並保存在石灰岩板上,彷彿定格了馬匹疾馳而過的瞬間。在藝術家的作品中,馬既是出現在古代花瓶碎片上的神話形象,又是真實奔馳於普利亞山丘之間的身影。
從意大利鄉村的山丘,到博物館儲藏室、廢棄物處理場和古墓等幽暗處,布倫南對物質歷史和修復形式的關注使她探索出另類的敘事。以作品《29_1號箱》(2022年)為例,藝術家重製了一張在被意大利盜墓者掠奪的失竊文物旁所發現的寶麗萊照片,突出了她對邊緣歷史的關注。
引發文物保存有關討論
與布倫南長期合作的專家,更在她的作品中擔當關鍵角色。在《商品》(2018年至今)這一跨領域項目中,布倫南檢視失竊古董的國際走私貿易,並與鑑證考古學者克里斯托斯·西羅吉安尼斯博士進行長期合作。這項調查將布倫南的工作從黎巴嫩延伸到倫敦及整個歐洲,揭示了非法古董盜賣市場隱形的經濟體系。此系列揭示了被找回文物錯綜複雜的背景故事,也描繪出這些文物如何被掠奪並脫離原生環境,同時也暗示了那些無可挽回的遺失故事。《商品》由此引發了有關文化所有權、歸還,以及文物保存的迫切討論。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8日。策展人梁瑋珵表示,布倫南與擁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士長期合作,讓作品呈現出多面向的視角,既像解剖學般精準,又富有詩意。
大館藝術主管皮力博士指出,團隊希望將展覽與全球對文物歸還和歷史責任的討論連結起來。「現今人們愈加關注殖民主義與博物館藏品現況間的關聯,布倫南的作品也闡明了影響全球社群的文物失竊和歸還形式。」
大館資深策展人郭瑛點明,布倫南的工作如同考古學家,不僅追溯歷史,更深入挖掘當中的人與系統如何塑造世上物件的流轉。「在這座建基於流通與交易的城市中,布倫南的作品促使我們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哪些被傳承下來,哪些已經消失,以及誰能決定物件的命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