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香港園區效果圖 作者供圖

木 木

深圳的快速反應和系列動作,對香港形成一種倒逼。相比而言,香港園區的開發比深圳園區難得多,受到的牽制來自各方面。既有經濟和交通的因素,也有社會政治因素。自2018年6月展開前期工程以後,包括土地處理、土地除污、車道建造及建立生態區等,歷時三年半,至2022年1月才將首幅土地交付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公司啟動建造工程。

鑒於河套香港園區遠離香港市區而臨近深圳,香港科學園在河套深圳園區建立了深圳分園,並在園區裏推出「大灣區創科快線」,專門為香港及內地創科企業在河套香港園區的業務發展提供資源服務。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2022年7月開始運作,河套香港園區的建設開始提速。預計到2027年香港回歸30周年時,分階段落成首期8座樓宇。建設工程將充分考慮河套位於重要生態區域及園區四面環水的特點設定地塊布局,締造一個以環境及行人優先的地面空間,主要用作重點科研基地、高等教育、文化創意用途,亦會提供人才公寓、商店及配套設施。產業方面,聚焦生命健康、金融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等六大研發領域。

2023年10月,李家超特首發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圍繞七大範疇制訂了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政策。其中,共同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港兩個園區的協同發展作為七大範疇之一,明確提出了系列創新性措施,包括便利科研人員進出的安排、便利合作區內跨境資金流動、便利為研究或試驗而採集的數據和樣本的交流、利用香港匯聚國際人才優勢帶領參與合作區工作、推進前沿科技研究加快實現中試轉化等。同時,配合合作區的發展,要求新田科技城的空間規劃對接河套合作區的發展定位,與香港科技競爭力的布局結合,確保跨境基建配套、土地審批、公私營合作等政策積極配合,產生協同效應。

2024年11月,特區政府順應《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要求,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綱要》立足「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理念,着眼於推進兩個園區的協同發展及高度銜接,構建最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規則體系。進一步確立了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明確了重點產業方向、科研平台建設以及相關制度創新、跨境合作、人才流動、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政策舉措,細化了基礎設施建設及其空間規劃和資金保障。總而言之,要通過制度建設、資源整合和國際合作,將香港園區打造成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而成功的關鍵在於深港兩地的深度協同與政策突破。

2025年3月21日,李家超率隊調研河套香港園區,出席園區首座大樓竣工及另兩座大樓平頂儀式。此次三座大樓落成,標誌着河套開發邁入新階段。而首先建設的是人才公寓,設施一應俱全,可為園區科研人員提供單人間至家庭套房的多元化居住選擇。下半年將迎來首批租戶進駐,正式進入營運階段。

李家超在現場召開了企業座談會,來自醫藥、生命科學、鋰資源開發、耳機聲學研發、微電子技術領域的五家科技企業代表表示,他們對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並希望通過進駐園區,進一步發揮香港作為「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及聯通大灣區的獨特優勢,推動技術研發和認證申請,提高市場佔有率。李家超表示,河套香港園區是國家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對香港、大灣區乃至國家的高質量發展都至關重要。特區政府正全速推動餘下五座大樓建設,並在今年預留37億港元,加快完成第一期的全部建設。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和園區團隊要遵循去年發布的《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所提出的發展目標,提速提效推進河套香港園區發展。要發揮好「一國兩制」及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與深圳協同合作,將河套合作區打造成世界級科技創新重點平台,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眾所周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特別是香港回歸祖國以後,深港兩地在眾多領域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合作平台。其中,河套合作區是唯一同時擁有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的科技創新特色平台,別具價值。深港兩地互補性強,香港在基礎研究、國際資本、國際科研資源、法律制度、營商環境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深圳企業研發活躍,創新氛圍濃厚,從創投資本到孵化器,再到創新創業基地,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生態。在合作區三大發展定位中,「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是管總的,深港各有所長;「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重在與國際規則銜接,一直是香港的長項;「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需要強大的供應鏈和先進製造技術支撐,這正是深圳之所以成為深圳的看家本領。

目前,香港正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深圳新一輪改革發展方興未艾,雙城合作進入新階段。在如此背景之下,河套合作區建設提級加速,對香港的意義,對深圳的意義,以及對這兩座脫胎於新安縣母體的兄弟城市合作發展的意義,都在逐步顯現。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恰逢新安縣建縣450周年,在時間的巧合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某種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