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川黔交匯處的敘永縣大石鎮,風景秀麗,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因被丹霞岩石環抱,故曰大石。這裏曾是內地通往黔境的重要集鎮,也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境內大坎坡和猴子嶺兩段數公里長的茶馬古道,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遺存,雖顯荒涼,但青石板的光潔硬度,蜿蜒訴說着歷史的過往雲煙。
洪硐河從高高的丹岩上飛瀉而下,形成一道百米高的壯觀瀑布,然後順勢而下匯入大同河,流經貴州的大同古鎮注入赤水河。
瀑布流水雖是受看的風景,卻沖毀橋樑苦了過路人和商賈行者。附近陳姓書生變賣家產為過路行人建起了一座永固的青龍石橋。這座傳說建於清光緒年間的石橋,迄今仍堅固如初,渡行人於平安之間。大愛無言,唯留下清澈的溪流聲聲吟唱;善舉無聲,唯風中的竹葉娑娑作響。
大石產丹霞岩石以及其他石材,這裏也稱為紅石之鄉、石刻之鄉。
談到石刻,不能不說大石茶馬古道旁的龍龜山寺。據相關資料記載,這座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寺廟,共有十二層殿堂,二百多尊圓雕石刻人物以及各種飛禽走獸,規模宏大、雕刻精美,為蜀中罕見。這座龍龜山玄陽殿傳聞為江西鹽商們修建。鹽商們在這偏遠的川黔之地、烏蒙山中,通過造殿塑像的方式,向社會和民眾傳遞着一種精神向上的亮光,以此求得社會的進步。
在茶馬古道上的大石鎮,許多歷史文化遺存都與石頭有關。
大石的無字石牌坊,是又一處四川重點文物保護遺存。這座通體高近12米、面闊7米的無字牌坊,據悉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歷史遺蹟,為周氏後人為紀念外祖母周唐氏而建。周唐氏中年喪偶,為孝敬公婆、撫養子女一直未再嫁,一生任勞任怨、勤勤懇懇,使周家人丁興旺、家業發達,公婆年逾九十無憾而終,自己則以百歲高齡離世,這在封建社會實屬不易。有一則傳說,講的是周家在亂世遇到劫匪,當時周家實力完全可以與匪幫一較高下,但周唐氏念及大家及周邊百姓的生命安全,毅然打開自家糧庫銀庫,讓匪幫自行拿取,這一凜然舉措,讓匪幫反而感到驚慌。周唐氏的想法,是有些山匪也是被逼無奈,況且財糧散失,還可以辛苦掙回來,只要不傷及無辜。這在當時的大石傳為美談,而山匪在以後的日子裏也再沒有搶劫過周唐氏家。
至於牌坊建成,遲遲未刻上聖旨御字,恰遇改朝換代,上請奏摺無果。聖旨無終,也就讓這道無字牌坊,歷經歷史的風風雨雨,迄今佇立於茶馬古道旁,讓人深思,讓人感嘆。
在大石的茶馬古道上行走,大坎坡川南紅軍游擊縱隊在此激戰的場景仍歷歷在目。1935年9月,為掩護中央紅軍北上,紅軍游擊隊在川黔交界處的大坎坡奪取黔軍佔領的鹽卡城門,將繳獲的糧食、鹽巴等物資分送給周邊的貧苦群眾,隨後與圍堵而來的國民黨軍激戰一晝夜,最後以金蟬脫殼的方式安全撤離。這一勝績佳話,至今在當地久久流傳。樸素的當地群眾,念着紅軍的好,自發在戰場遺址旁,修建起紅軍紀念屋,紅軍的英勇無畏和為民謀利益的感人故事,在這方美麗的山山水水間代代相傳。
大石是古老而年輕的,因茶馬古道和眾多歷史留存而滄桑古老,成為世間絕唱,又因鄉村振興中的新農村建設蒸蒸日上,年輕蓬勃。這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土地,永遠給人綠浪翻滾的希望,也將會是稻花飄香、穀粒飽滿盈倉的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