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志軍(號:大郡)
轉眼已經到了高中二年級,離高考愈來愈近了,王老師鼓勵我們報名高考先去實習一下,我便和師兄師弟一起去報名,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高考,心中知道是試水,便也沒有那麼緊張,現在想來,王老師當時還真是給了我們一個大膽的嘗試機會。
考試科目有素描頭像、色彩靜物、速寫和命題創作,雖然沒能越級考上,但卻讓我們了解了方向。經過高三一年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我順利通過了藝術科的考試科目,再經過文化課全國統一高考,我成功考取了內蒙古師範大學。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內蒙古只有內蒙古師範大學有美術系,每年全內蒙也只招生25人左右,想來真是特別幸運。
王老師是後旗美術的奠基人,是後旗文化藝術的開拓者,經王老師的啟蒙培養,從察右後旗走出來的藝術人才,王榮任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院長、陳哈晟任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院長兼內蒙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老師的女兒和師弟王英都在呼和浩特中學任教、賈玉寧在內蒙古藝術學院任教授,以及在烏蘭察布市文化系統工作的趙友、達瓦等等……這些藝術人才為家鄉的文化藝術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多半也都成為了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
王老師臨摹了眾多名家的作品,李可染、陸嚴少、黃胄等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旗文化館的建築,是王老師仿人民大會堂親自設計的,再就是一進文化館正門懸掛着的那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是王老師花費半年時間用心臨摹複製了傅抱石和關山月的合作,令我這個中學生陶醉佩服一生。十幾年前,回到家鄉,想再去文化館看看,發現文化館已被拆掉了,那些畫作也不知所終,令我惋惜至今。
後來,王老師辭去局長職務,調任內蒙古教育學院任辦公室主任並兼任書法講師直至退休。退休之後專注研究山水畫和書法,每次回到家鄉去探望老師都相聚甚歡,從生活到藝術,好似有千言萬語、難以話盡。2023年王老師84歲高齡,在內蒙古美術館舉辦了個人藝術回顧展,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讚揚。王老師是我心中的榜樣和鞭策,其對待學生的態度、追求藝術的精神,令我永遠銘記於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