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城

香港賽馬事業發達,衍生了所謂馬評家,有新舊之分。舊派以老吉、叔子、勞楚令等為代表,重晨操、論馬匹相格;新派先鋒自是張福元、馬恩賜、方駿暉等,不是晨操為主,而是講馬匹血統,時速紀錄。兩派各有擁躉,搖旗吶喊,犄角相對。星月流逝,如今新派贏得人望,成為主流,舊派只剩陳華棟、洪良錫。

昔日,喜歡跑馬的馬迷讀者,大概會聽過馬恩賜這個名字吧!只是聞其名者多,識其人者少。馬恩賜其實是3個人共用的筆名,可以這樣說,馬恩賜其實有3個人,而我則跟其中的一位馬恩賜相熟。這個馬恩賜,原名馮志強,同我曾經做過一段不長不短的同事。1979年,我倆同在無綫電視工作,隸屬創作組,領頭的是王晶,綽號肥仔晶。馮志強喜歡講理論,開劇本會議,滔滔不絕說出個人意見,然後進行分析。這種分析功夫雖細膩精準,但用在肥仔晶講究煽情肥皂式劇集上,並不太適宜。觀眾喜歡通俗、婆媽,並不欣賞講道理。管你通不通,引得我淚長流,好看便可。馮志強執拗,不願放棄原則,劇集上用不來,就搬去論馬,居然管用。

對馬,馮志強的認識,當然比不上董驃、叔子、勞楚令等老前輩,他們不看號布,就能一口說出馬匹名字。而馮志強等新派馬評家,看到馬匹號布,也無法說出馬匹的名字和馬匹的類型。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卻成為了全港一流的馬評家,豈非笑話?原來馮志強看馬,不在於晨操,而是致力於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他作興把馬匹的晨操紀錄與出賽時速結合起來分析、比較,從而判斷馬匹機會。當然他也講究幕後人的心態,稱之為「捉路」,發明了「銀行馬」這個稱謂,迅即膾炙馬評家之口。為何叫做「銀行馬」?馮志強的解釋就是「搵食馬」。以前有份馬經,提倡捉「詐傻扮懵馬」,刺激馬迷投注興趣,馮志強活學活用,以「銀行馬」爭取馬迷,果然一帆風順,財源廣進,馬圈無人不識君。

馮志強喜歡把馬匹競賽經過錄下來,一一編號,遇有相應賽事,就拿出來細細分析,提供貼士予馬迷,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很少看到馬恩賜的論馬文字,反而在電台上,常常聽到他對時事的分析,鞭辟入裏、一針見血。數年前,數碼港一別,良久未晤,君可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