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協辦《第五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港澳應對氣候變化評估專題研討會。——嶺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組織舉辦、嶺南大學協辦的《第五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港澳應對氣候變化評估專題研討會日前於嶺大校園召開。本次研討會凝聚了內地與港澳專家學者在氣候變化評估領域的前沿智慧,通過主旨報告的深度分享與圓桌討論,為港澳應對氣候變化評估專題、低碳發展及可持續發展政策提供了關鍵性研究支撐與實踐啟示,同時推動相關領域的科研和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

《第五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牽頭,協同11個部委共同編制,委託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作為編寫工作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此次會議旨在聚焦氣候變化最新研究進展,進一步明確港澳專題報告評估範疇與重點方向,加強內地與港澳地區專家學者間的溝通協調,共同探索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路徑與解決方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蘭玉傑辭時表示,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已經成為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周期性、機制性工作,不僅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制定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為該領域的科技創新部署提供了決策依據,更為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蘭玉傑續指港澳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專題研究承載著特殊使命,因此《第五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將繼續設立港澳專題報告,充分展示港澳地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成效和特色,並搭建內地與港澳地區科技人才深度交流與合作平台,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區域協同範例。

嶺大校長秦泗釗表示,嶺大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學術先鋒之一,始終把社會責任視為己任,通過開設綠色金融、ESG投資、能源轉型等專業課程,致力培養學生在低碳轉型領域的專業能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與技術創新,為區域氣候治理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援,並為低碳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注入強大的實踐動力。

多位專家學者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分享相關研究成果,其中暨南大學邵敏基於《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港澳特別報告》的主要內容,系統分析了港澳地區的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風險以及適應策略,為港澳地區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指導。香港大學副校長宮鵬聚焦香港電力行業實現碳中和,提出多項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為香港電力系統的碳中和轉型提供有力支援。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陳文穎介紹了碳中和能源轉型與協同效應,以多時空尺度綜合評估建模成果,對能源低碳轉型進行全面評估,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碳中和路徑提供了有力依據。

為深入探討人工智能(AI)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的應用,在圓桌討論環節中,嶺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唐天燊機器學習講座教授姚新、香港理工大學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嚴晉躍、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院長陳飛和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蘇慧圍繞AI在氣候領域的前沿技術方向、氣候變化適應早期預警系統的技術創新路徑,以及颱風智能預測模型構建、能源系統減排優化演算法等具體應用場景展開深入對話與討論,為相關技術的落地轉化與跨學科融合探索提供兼具前瞻性與可行性的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