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帥誠、黃寶儀 澳門報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關鍵紐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迅速。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昨日接受「機遇灣區」「機遇香港」「機遇澳門」主題採訪活動時表示,合作區建設已初見成效,接下來澳門將在促進兩地產業鏈跨境協同上探索更多舉措,孵化促進更多澳門科技企業發展壯大。

形成「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發展模式

用好澳琴兩地資源稟賦和政策優勢,推動實現澳琴兩地產業的協同發展,是落實「澳門+橫琴」新定位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合作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張永春透露,過去幾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已初步形成「澳門研發+橫琴轉化」、「澳門註冊+橫琴生產」等發展模式,在「澳門研發+橫琴轉化」方面,推動澳門大學(橫琴)研究院與合作區共建微電子研發中心等5大中心和1個高級培訓中心,推動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橫琴)研究院與合作區16家企業建立院企聯合實驗室,與內地企業累計合作開展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11項。在「澳門註冊+橫琴生產」方面,主要為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擴展發展空間,截至今年4月,共有4家澳門企業15款產品獲得標誌使用授權。

專注交叉研究和大科學裝置研究

張永春指出,接下來澳門將在促進兩地產業鏈跨境協同上探索更多舉措。如推動形成「澳門高校+橫琴企業」聯合技術攻關、「澳門企業+橫琴培育」等發展模式,孵化更多澳門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推動形成「澳門引才+橫琴創業」模式,便利更多海外人才實現「居住在澳門、工作在橫琴」。

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指出,「澳門大學針對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成立了協同創新研究院,已經設立人工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科學數據,人工智能+腦科學和認知等交叉學科。」

她認為,澳門應該在橫琴深合區跟不同高校和企業建立更多聯合研究院、聯合研究平台,專注於交叉研究和大科學裝置研究。

為了培養輸送更多產學研方面的人才,澳門大學已與包括大灣區高校在內的11所內地高校聯合招收培養研究生和博士生,同時還與中科院聯合建設了9個聯合實驗室,共同申請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

此外,產學研融合也離不開管理服務和培育體系的支撐,「我們已經在澳琴兩地都設立了相應的支撐體系,提供知識產權管理、企業孵化、產品對接等服務。」柯嵐還表示,澳門還將借鑒內地先進經驗,推動更多高校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澳門特區政府已經成立專班跟進,希望有機會參與到國家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的相關工作中。」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