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在網誌透露,香港首季GDP數字會有穩健表現,但美國自4月起發動關稅戰,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不可能不受影響。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需要妥善應對,化危為機。一方面是加快現有優勢產業的轉型,完善投資環境藉以吸納全球資金透過香港特區投資中國;發揮國際化和專業服務優勢,服務內地企業開拓「一帶一路」和全球南方新興市場。另一方面是發展以創新科技為主的新型優勢產業。在此過程中,香港尤其要重視與內地的優勢互補,以國家的穩定發展和堅實支持作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底氣。

美國發起的關稅戰正引發全球經濟格局劇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年環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2.8%,創下疫情後新低。在這場波及全球的貿易風暴中,香港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經濟學者預測首季GDP仍錄得2.5%至3.5%的穩健增長,這受益於訪港旅客按年增9%、零售業銷售額連續兩月錄得正增長。

在早前美元資產遭全球拋售、美債收益率創24年最大周漲幅的背景下,香港金融市場展現出獨特韌性,吸引國際資本加速向香港集結。這種資金流向的逆轉,根植於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制度優勢——既擁有普通法系保障的法治環境,又背靠內地龐大經濟體量,更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保持資本自由流動。特區政府正將這種制度優勢轉化為戰略主動,包括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服務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回流香港,將香港打造為他們的首選上市地。這些舉措直指全球資本配置的新趨勢——當美國濫用金融霸權凍結他國資產時,香港正在打造一個「去政治化」的國際金融交易平台。

美國關稅戰對香港轉口貿易的衝擊正在顯現,但這恰恰催生了香港經貿服務的升級機遇,首季輸往內地和東盟的出口貨值均錄得強勁升幅。隨着美國濫施關稅,全球各地都在加快與其他貿易夥伴加強合作,這給了香港很好的機遇——從單純的貨物流轉樞紐,升級為「一帶一路」技術標準輸出者和全球南方市場的「本土化顧問」。出口信用保險局已推出措施,幫助出口商更好開拓東盟市場,香港的國際仲裁、跨境結算、離岸人民幣服務等,更可以成為「去美國化」全球貿易體系的重要節點。

除了現有優勢產業的轉型,香港積極「搶人才」、「搶企業」,有助於打造新的優勢產業。特區政府2022年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截至去年底收到近12萬宗高才通申請,批出逾9萬宗,當中約7.6萬人已來港。隨着美國收緊學生和人才簽證,更多優秀人才將考慮來港升學和就業,有利於特區引進更多優秀人才和企業,加快發展創新科技。

香港經濟轉型的最大底氣,來自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這種協同不是簡單的要素流動,而是創新生態的深度融合。當香港的國際化和科研優勢、深圳的產業化能力、東莞的製造業網絡形成共振時,將爆發出改寫全球產業格局的能量。

在美國關稅戰引發的全球經濟震盪中,香港經濟正上演一場精彩的「突圍戰」,其勝負的關鍵在於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戰略主動,在於勇闖創科深水區,在於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當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資金虹吸效應、經貿服務的全球網絡、創科產業的硬核突破形成合力時,我們必將在全球變局中創出新天地。正如陳茂波所言:「國家的穩定發展是香港最大的底氣」,而這底氣正在轉化為香港經濟突圍的磅礴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