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上海車展,國產品牌全面強勢崛起,專家認為,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充滿興趣,尤其是在智能化和電動化方面的接受度極高,同時中國整體宏觀環境也極為利於技術的創新與落地,正是這樣的環境,共同構建了一個推動中國本土車企創新持續成長的健康生態。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已經接連幾天都在上海車展,他在觀摩了許多個展台後表示:「可以從上海車展上看到,很多車企和供應商又推出了新的技術,特別是智能化技術。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也激發了消費者的興趣,促使他們願意下單和更換新車,推動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隨着換車周期越來越短,也會極大推動內需」。
除了消費者對新技術的偏好讓國內汽車產業爭相創新,亦有宏觀大環境的因素。「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們產業鏈特別全,創新土壤也特別好。現在不僅在新能源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在智能網聯領域的某些方面也已經超過了美國。」張翔說。
「汽車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產業,它涉及大量零部件,背後是龐大的供應體系和高密度協同的產業鏈條。這種產業必須依託一個長期穩定、具有可預期性的環境。」張翔指出,當前全球不確定性風險上升。歐美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增長疲軟、通脹高企的雙重壓力;地緣政治方面,俄烏戰爭仍未停歇,中東的巴以衝突也持續升溫,進一步擾亂全球產業鏈。
「中國的GDP仍保持5%左右的穩定增長,環境穩定有序,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是為何國際巨頭紛紛將關鍵產能投向中國市場,「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出貨量已超過其全球一半;豐田也將雷克薩斯電動車項目落地上海金山。」張翔表示,「這些不是政策推動下的短期決策,而是對中國市場、創新氛圍和產業能力的深度認可。」●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