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文物館助理主任(教育及培訓)林潤恆(左二)與多名學生大使。香港文匯報記者楊盈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為培養有志在藝文界發展的年輕人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本年度推出「文物館大使2024—25種子培訓」項目,提供博物館培訓、博物館幕後談、藝術體驗工作坊等,負責計劃的中大文物館助理主任(教育及培訓)林潤恆表示,同學透過計劃有機會接觸文物,並全方位了解文物館行業,例如教育、典藏、研究和文物修復等範疇,活動目標不僅僅是展示傳統文化,而是希望通過創新形式與跨界合作,讓中國文物與現代社會產生聯繫,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探索和傳承文化。

今年計劃共有261名學生申請,他們來自67個課程,如歷史、中文、文化管理藝術、體育運動科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數學精研、佛學研究等,最終錄取了197人。中大「人工智能:系統與科技」四年級學生趙梓充表示,科技在文物推廣中有巨大潛力,「利用AI技術,可以設計沉浸式體驗,例如讓李白的詩句以投影形式浮現在空間之中,呈現古代文化的魅力。」趙梓充將科技與文化結合,開發了一套以中國篆刻為靈感的中國象棋。「我運用AI技術設計象棋模型,並用3D打印出作品,最終在文創比賽中獲獎。文物館提供的平台和資源讓我自由探索,這是最寶貴的收穫之一。」

趙梓充還擔任文物館大使,為巿民導賞,「每次展覽都有專屬的導賞培訓,內容包括展覽理念、文物歷史背景及導賞技巧。完成培訓後,我們會帶領公眾或學校團體參觀,讓我學會以不同角度加強觀眾對文物的興趣。」

藝術系三年級學生陳然樂將中國陶瓷紋飾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並在文物館的小賣部展示及售賣。「這個計劃不僅幫助我重溫學術知識,更讓我有機會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藝術,並實踐出來。」

歷史系一年級學生黃皓峰分享指,曾為小學生介紹中國篆刻發展,會用動漫角色作比喻,說明古代人如何運用圖案印章,讓小學生產生共鳴。

他又認為,古代社會的很多方面,與今天的生活有深刻連結,「例如古人使用的瓷器技術,很多沿用至現代,讓大眾多留意當中的延續性,令文物看起來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