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玄奧精深,內容天馬行空,說理不拘一格,或反言見義,或虛構偽託,或寓言比喻,文辭相對晦澀。讀者若望文生義,恐怕難得真意,甚或背道而馳。
例如「沉魚落雁」一語,現代常用以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出眾,甚至連動物也看得如癡如醉,魚兒忘記游泳而下沉,飛雁忘記拍翼而墜落。然而,這種對人類美貌的誇大描述,真的就是「沉魚落雁」的本意嗎?
「沉魚落雁」,語本《莊子·齊物論》,其文曰: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
譯文:
齧缺問王倪:「你知道萬物共同的正確標準嗎?」王倪回答:「我怎麼會知道呢!」齧缺又問:「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嗎?」王倪說:「我怎麼會知道呢!」齧缺又問:「那麼萬物就無法知道了嗎?」王倪說:「我怎麼會知道呢!雖然如此,我還是嘗試談談這個問題。你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並不是不知道呢?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試問你: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罹患腰痛甚至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人住在樹上會恐懼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以上三者,生活習慣各異,誰才算合乎標準呢?人類吃肉,麋鹿吃草,蜈蚣喜歡吃蛇,貓頭鷹和烏鴉愛吃老鼠,以上四者,飲食口味各異,誰才算合乎標準呢?猿猴和猵狙互為配偶,麋和鹿互相交配,泥鰍和魚交尾,毛嬙和麗姬是天下公認的美人,但魚兒看到她們便潛入水中,鳥兒看見便高飛天上,麋鹿看見也疾奔離開。以上四者,審美標準各異,誰才算合乎標準呢?從一己自我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仁義之事,是非之道,全都紛然錯亂,我怎麼能知道其中分別呢?」
註釋:
(1)庸詎:文言反問辭,猶豈、何、怎麼義。
(2)鰌:同「鰍」。《爾雅·釋魚》:「鰼,鰌。」郭璞注:「今泥鰌。」
(3)芻豢:牛羊犬豕之類的家畜,泛指肉食。朱熹《孟子集注》:「草食曰芻,牛羊是也;穀食曰豢,犬豕是也。」
(4)薦:牧草。《說文》:「薦,獸之所食艸。」
(5)蝍蛆:蜈蚣。《集韻》:「蝍蛆,蟲名,蜈蚣也。」
(6)甘帶:甘,通「酣」,愛好。帶,小蛇。《經典釋文》引司馬彪注曰:「帶,小蛇;蝍蛆,喜食其眼。」
(7)鴟鴉耆鼠:鴟鴉,鳥名,指貓頭鷹與烏鴉。耆,通「嗜」,好。
(8)猵狙:獸名。似猿,頭如犬。
(9)毛嬙、麗姬:古代美女。毛嬙,越王嬖妾,與西施並稱。麗姬,即驪姬,晉國國君寵嬪。
(10)樊然殽亂:成玄英疏:「樊亂糾紛,若殽饌之雜亂。」
在《齊物論》中,莊子主張世間並無絕對單一標準,任何事情都是正反相對而生,既有其可取一面,亦必有其不足之處,孰善孰惡,往往取決於個人的觀點及價值觀。為了說明此一道理,莊子特借齧缺、王倪之論,說明即使是毛嬙、麗姬等公認美人,也無法吸引魚、鳥與麋鹿。因為動物們的審美標準與人類不同,即使見到美麗的女子,也如同見到其他人般趕緊逃離。
由此可知,「沉魚落雁」並非指魚、雁等動物因為人類女子的美貌而癡迷,正正相反,動物們對美醜的觀念與人類全然不同,紛紛選擇逃離。不過,後人卻借此發揮,藉以讚美女子的容貌美麗出眾。宋朝署名古杭才人的《宦門子弟錯立身》第二齣謂:「看了這婦人,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七十二洞洞中仙,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即以「沉魚落雁」形容女子美貌,從者甚眾。
於是,明明是用以否定所謂美醜的「沉魚落雁」,最終反而成為讚揚美貌的成語,由破執變成迷執,相當諷刺。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