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花嗎?這不止是花,這是花與葉的連體,這是日與月的默契……」又至一年香椿季,來自山東臨沂的沂蒙二姐穿着圍裙、帶着套袖,邊採摘香椿芽,邊朗誦自己剛剛寫下的「詩」,背後是層巒疊嶂的山脈。這一抹春天的「第一鮮」,不僅喚醒了網友們對春日的熱愛,也成為二姐詩意生活的靈感源泉。
沂蒙二姐,本名呂玉霞,原是沂蒙山區一名普通的農家婦女。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內,她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很多這樣的視頻。沒有美顏,也沒有濾鏡,她在瓜棚裏手握一顆淺綠的玉菇甜瓜,一句「暮色裏,籐拌腳,瓜落地」令人忍俊不禁;亦或臉淌汗珠,從地裏挑起兩擔紅薯,邊走邊問:「我的紅薯已經裝筐,您的烤爐是否準備妥當?」她最有名的「這是春嗎?這不是春,這是年輪循環的波紋,這是大地睡醒的動人」,被央視讚為「春天在此刻具象成真」。這些似詩非詩的鮮活文字,打動了越來越多的網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田埂詩人」。沂蒙二姐把農活寫成詩,不僅讓網友了解了農村生活,更是打破了網友們對鄉村女性的刻板印象。截至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稿時,沂蒙二姐在網上已有152萬粉絲,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增長中。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胡臥龍 實習記者 叢玉潔 臨沂報道
「我從小就喜歡語文,寫的作文常被老師當範文。」呂玉霞的文學啟蒙來自父親,一位鄉村教師。小時候,父親一邊幹活,一邊給她講歷史與詩詞,種下了她對文學的熱愛。從小到大,呂玉霞讀過的書不計其數,從李白、蘇東坡到雜誌美文,儘管初中畢業後便進入紡織廠上班,她也從未放棄學習。
將田野作靈感 把生活寫成詩
在育兒、務農、打工的忙碌生活中,寫作成了她的精神寄託。「讀書寫作是一種享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能夠讓心靈得以寄託的地方。」夜晚變成她的專屬文學時光,在無法入睡時也會選擇去背誦,在腦海中反覆咀嚼自己讀過的文字。如今,客廳一角的書桌被二姐珍愛地鋪上了一層帶有精緻花紋的白色桌布,一支筆,一個本子,一摞最近閱讀的書籍,書桌不大,卻裝得下二姐的文學夢。
2023年3月底,沂蒙二姐手拿香椿芽,在鏡頭裏朗誦着她寫的詩句:「我落筆寫下詩句千行,寫我曾經的年少輕狂,寫我如今的落寞滄桑……」網友紛紛在評論區與其對詩,寫下對她的鼓勵以及各自的人生彷徨與惆悵。如今她的短視頻賬號已成為表達鄉村美好與農人心聲的窗口。
「我寫的句子都是我眼中看到的,我的生活日常,天天土裏土氣,寫的這些比較土味。」呂玉霞笑稱自己的詩更像「順口溜」。不寫雪,寫老天爺撒的糖霜鹽,寫麥苗打滾撒的歡兒。在她的作品中,描寫農產品豐收的盛景、鄉村四季的變換以及農人耕種的勤勞,詩句扎根泥土,帶着黃土地的芬芳。「我幹活時有了靈感,就用樹枝或者石頭在地上畫,在腦海中想我這個詞應該怎麼寫。」有時被丈夫笑稱「神經病」。
「我想寫農民的另一面」
最初是呂玉霞的兒子鼓勵她拍攝短視頻,「網上一定能遇到你同行的人。」於是,她開始拿起手機記錄生活,找到了打開自己幸福之門的鑰匙。白天勞作,晚上寫詩,成為她的生活日常。
呂玉霞並不認為自己是「網紅」,而更願稱自己為「自媒體分享者」或「農民隊伍裏的夢想家」。她手機裏有1,000多張截屏,全是網友在其直播時評論的美文。有網友留言:教育的不斷改革,大抵就是為了所有人都有顆熱愛生活的心吧。呂玉霞特別給這句留言點了讚。
現實中的呂玉霞同視頻中一樣,常常露出樸實又開朗的笑容。她說,鄉村生活不只苦難,也有多彩的一面,「農民的辛苦勞累不都在我臉上寫着嗎,我想寫另一面,寫農民除了辛苦之外的期盼與希望。」
「我的根在泥土裏」 為鄉親助農直播
「我的根在泥土裏,我依舊在種地。」面對流量與關注,呂玉霞始終保持初心。在網上火了之後,呂玉霞不僅繼續分享鄉村生活與詩歌,還通過直播帶貨銷售鄉親們的農產品。
第一年香椿芽的視頻爆火後,她幫助鄰居大爺的香椿芽走出山村,賣向了全國各地。直播時她在山上一站便是8個小時,但覺得很值得。此後她又幫村民售賣桃子、小米、地瓜等。「有次幫附近村子的大爺售賣花椒樹的嫩芽,讓他獲得了將近4,000塊錢的額外收入。」如今,她正計劃通過直播帶動村裏的寶媽就業,把本地農產品推廣出去。
有段時間,網上出現「有團隊運作、AI代筆」等質疑,她並沒有生氣,而是笑着回應:「AI還沒成我朋友呢,DeepSeek還和我不熟。」
呂玉霞曾在視頻裏頭戴斗笠,在田野裏笑言「身在桃園,心在天邊」。而今的她已經在路上,從菏澤、濟南到北京……她將走向更廣闊的遠方。「我也想逆反一回,我想打碎夕陽,將稻穀染黃。」呂玉霞說,她想去看看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把家鄉的產品與文化帶出去,「把沂蒙山的文化裝進我的籃筐,裝進我那個神車五菱的後備箱。」她希望將文學落到實處,讓自己不斷成長。若有機會,她還想報個老年大學,繼續追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