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緣政治複雜化、美國關稅戰持續升溫的背景下,中國GDP首季以5.4%的增速交出穩健答卷。昨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中國經濟定調「呈現向好態勢」,更釋放出適時降準降息,有充足政策工具穩預期的強力信號。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超級聯繫人」,香港應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積極助力內地企業突破封鎖、拓展全球版圖。
美國濫收關稅令全球產供鏈大受影響,金融市場大幅波動,但整體而言,中國經濟仍然呈現向好態勢,社會信心持續提升,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即使面臨全球不確定及外部衝擊,中國金融體系依然保持穩健,金融市場展現較強韌性,運行平穩。
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深厚、政策工具充足。昨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出「適時降準降息」、「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直指當前經濟運行的核心矛盾,化解外需波動與內生動能轉換的雙重壓力。經濟專家預期,內地貨幣政策將從「總量寬鬆」與「結構定向」雙向發力,降準降息將為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同時將推出針對科技創新、綠色能源、跨境貿易等領域的專項再貸款工具,推動產業升級與外貿轉型。
政治局會議提出「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分析指或意味着將推出長效機制,為化解「卡脖子」的技術攻關,為新興產業布局提供長周期、低成本的資金支持,既可對沖美國對華科技封鎖的衝擊,亦能加速內地企業向產業鏈的高端攀升。與此同時,會議提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內地居民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在2010年至2023年期間,從34.33%上升至39.13%,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但仍低於全球平均約55%的水平。與此同時,內地居民的儲蓄率約46%,遠高於發達經濟體和主要新興經濟體,意味還有很大空間擴大內需。因此中國完全有足夠的政策工具和發展空間對沖外圍經濟逆風。
在國家不斷增強內生發展動力的過程中,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可以更好地服務國家在新時代發展所需,關鍵在於積極轉變和提升自身角色。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寧波投資推介大會上指出,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可為內地企業提供多種服務突破美國封鎖。
事實上,面對美國對華「脫鈎斷鏈」,威脅要將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除牌,特區政府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服務中概股回流香港上市,將香港打造為內地企業首選的上市地。其次,香港在去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在「國際貿易」方面排名全球第一,香港豐富的國際貿易網絡和營運經驗,能夠助力內地企業將供應鏈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全球南方」重新布局。再者,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霸凌行徑,香港廣受認同的普通法體系和完善的仲裁制度,能夠為內地企業出海拓展業務提供法律保障。
在全球經濟格局劇變中,中國經濟的「穩」與香港角色的「變」形成強力共振。政治局會議的政策工具箱,既為實體經濟注入強心劑,亦為資本市場派下定心丸。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超級聯繫人」,應當以金融創新、貿易樞紐、仲裁中心為支點,助力內地企業突破美國的地緣政治封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