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賽馬會「無獨有偶」跨代關愛長者計劃成果分享會。 主辦方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黃子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前分析逾千名長者的數據,發現過去8年在社區生活的65歲或以上長者當中,社交孤立比率由2017年至2018年間的41.2%上升至今年的45.1%,且疫後仍持續上升。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無獨有偶」跨代關愛長者計劃自2022年7月推出以來,截至今年3月已有逾1,200名有社交孤立風險的長者受惠。參與計劃的89歲長者鄭錦屏昨日在分享會上表示,感激有義工及大學生家訪並帶她參觀濕地公園,讓她體會到社會上還有很多人關心長者。

為應對長者社交孤立的問題,為期3年的「無獨有偶」計劃透過為社交孤立長者配對中年義工或大學生,進行家訪、電話關懷、社區資源探索及跨代團體活動等,鼓勵長者與社區聯繫。

該計劃總監、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教學)黃麗儀在成果分享會上表示,社交孤立是「社交聯繫貧乏的狀態而發展成的孤獨感」,對長者的認知功能、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均有負面影響,甚至會增加死亡風險,常見於男性、獨居、單身/離婚/喪偶、教育程度低、領取援助、社會地位低,以及慢性病患等,她提醒市民,若家中長者一星期內的外出或聯絡次數少於兩次,需特別留意。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已有逾1,200名具社交孤立風險的長者參與計劃,連同其他參與的學生及中年黟伴,已有3,000人受惠,料最終約4,150人受惠。在800名已完成計劃的長者中,問卷調查時顯示整體孤獨感評分由參加計劃前的3.79降至3.63(分數愈高代表愈孤獨),高風險長者的評分亦由4.96降至4.27。

黃麗儀認為,計劃成效顯著,期望大眾關注社交孤立議題外,還應主動關心身邊有社交孤立風險人士,促進跨代溝通交流。

參與計劃的鄭錦屏因聽力欠佳很少獨自出門,她感激參加計劃後義工及大學生常來家訪,帶她參觀濕地公園。

參與計劃的學生周嘉玲認為,玩牌遊戲是和長者打開「話匣子」的渠道,令他們可傳達故事和情緒。計劃亦令她體會到時光飛逝之快,學會「有什麼想做就要去做」,不要令自己後悔。中年夥伴李紫珊獲配對與一名101歲高齡婆婆相處,過程令她感受深刻,她相信共融的種子已經種在自己心中,會將它發揚光大。「我希望日後對待每名陌生人時都多點笑容或點頭,釋出友誼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