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肇峰 沙田區議員 新界社團聯會副秘書長

特區政府近期啟動「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筆者日前亦隨沙田區議會考察了科學園白石角和馬鞍山海濱長廊的無人機升降點。該項目標誌着香港低空經濟發展已進入實質操作階段,既回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同時探索高密度城市的制度創新路徑。

引用內地先行經驗

監管沙盒核心在於通過限定場景實測,平衡創新與風險。首批38項試點涵蓋物流配送、緊急救援、維修檢查及基建監測等領域。例如,物流公司計劃以無人機配送藥物至南丫島等離島,大學則負責建立無人機噪音數據庫。這種「場景切割」策略既針對香港獨特都市地貌設計應用方案,亦能為法規修訂提供實證基礎。

然而,現行《小型無人機令》對重量和飛行範圍的限制已難適應沙盒內複雜操作需求;儘管特區政府承諾分階段修例,惟法規滯後可能拖累創新進程。另外,社會對私隱侵犯、噪音滋擾和空中安全的疑慮,仍需透過透明溝通化解。新加坡《聯合早報》曾質疑香港樓宇密集環境下的物流配送或引發安全爭議,而近期多場無人機表演因電離層干擾臨時取消,更凸顯技術穩定性不足的風險。若沙盒僅聚焦技術測試而忽視公眾參與,恐削弱社會支持度。

香港推動低空經濟的優勢在於國際化的法律體系、基建資源和優越的區位條件。特區政府有意將沙盒經驗轉化為「制度輸出」資本,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強調香港須在新質生產力領域引領未來,並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打造「跨地域低空經濟走廊」。此定位呼應了學界倡議的「高密度城市治理範本」構想。不過,香港的「制度輸出」目標面臨雙重挑戰。

首先,本地實驗須與內地先行經驗有效銜接。深圳已透過「低空智能融合測試基地」推動跨城物流並立法支持無人機配送;廣州則以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為核心,發展城市空中交通。相比之下,香港沙盒仍處於場景驗證初期,規模有限(僅38項),若不借鏡內地規模化應用經驗,進行重複的研究探索恐費時費力。

打通機制對接完善法律規劃

其次,區域協同須突破空域分割與法規差異。儘管粵港已成立「低空產業聯盟」並規劃跨境飛行試點,但兩地現行空域管理規則迥異。內地將低空定義為「垂直離地1,000米以下」,香港則未明確定義;內地允許無人機在部分區域超視距飛行,香港則嚴格限制。現時香港需要有頂層設計的機制對接,使「大灣區低空經濟走廊」得以更切實執行。

基建布局方面,馬鞍山與白石角海濱的無人機升降點展示特區政府推動基建的實踐行動,但相較於深圳「低空經濟公共基礎設施小微服務站」整合物流、巡查、救援的多功能設計,香港設施仍顯零散。5G網絡覆蓋與衛星定位系統穩定性將直接影響無人機大範圍應用的可行性。此前國慶無人機表演因電離層閃爍取消,已暴露香港在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抗干擾技術上的短板。

法規層面,特區政府「分階段修例」策略雖務實,卻可能難以應對技術迭代速度。現行修例重點在放寬超視距飛行與擴充無人機重量級別,但對數據安全、保險責任及事故賠償等衍生議題尚無細則規劃。

從實驗到輸出,關鍵在於基礎建設與法規動態化。要實現從「場景實驗」到「制度輸出」的戰略布局,香港須解決基礎建設缺口與法規體系適應性兩大問題。特區政府規劃沙盒後續步驟包括修訂法規、部署低空基建及與內地對接等。國家《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已明確劃分監管責任並建立統一飛行服務平台。香港如想成為制度範本,須引入「暫行條例」機制,允許特定場景豁免現行法規,同時設立跨部門監管機構統籌技術標準與風險評估。

香港低空經濟監管沙盒本質上是「在限制中突圍」的政策實驗。其成敗關鍵在於能否將本土場景實測經驗轉化為區域協同與制度輸出的槓桿。短期而言,特區政府須強化沙盒的「雙向學習」功能,包括向內地借鏡規模化應用經驗,同時向外輸出高密度城市治理方案。長期而言,要將低空經濟嵌入香港國際化定位,參與全球無人機標準制定,發展航空爭端解決服務。唯有如此,香港方可更有效成為「規則制定者」,實現「智慧天空」願景。